文/刘远致
北京有好多鸟市,更有各类鸟儿的专用食品,且有鸟书出售,一本油印小册子《牡丹鹦鹉的繁殖》要六元人民币!
人们围着一只“八哥”,鸟贩子告诉人们:“我这‘八哥’是外宾给的,只会说外国话!”人问此鸟卖多少钱?鸟贩伸出三个手指“三千!”,有人退缩了,但为了听鸟说外国话还是不舍离去。“桑塔娜,桑塔娜!”鸟象唱歌似地说了两句。“这是外国话吗?’有人颇为失望地说。“你说‘桑塔娜’是哪国话?”鸟贩真把人给问住啦。他颇为自豪地告诉人们:“训出一支鸟容易吗?再说这种‘八哥’,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全都能学,‘画眉’如何?‘百灵鸟’怎样?猫哭狗叫,咱这‘八哥’全能!三千块多吗?一个‘歌星’、—个什么‘腕儿’,一出场都要几千上万!跟我这鸟儿能比吗?”
鸟市人声盖不过鸟鸣,真是“歌声婉转入云霄”,只是没有哥呀妹呀的词罢了。合唱、重唱、混声、合声什么都有,而且不用指挥,曲子是祥和的、幽扬的、兴高采烈的!鸟们吃饱了就要唱,直到太阳落山。当然也有不会唱歌只会吱吱鸣叫的鸟,但这些鸟往往生得漂亮,那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观赏鸟”,像那红嘴、红眼、红爪、通体雪白的“文鸟”,一身娇黄的“玉鸟”,以及集红黄蓝绿白于一身的“五彩”,还有“珍珠”和各类“鹦鹉”。尤其有一种满身嫩黄、红腮、红嘴的“牡丹鹦鹉”,开价要七、八百元一对呢!“观赏鸟”大多吃五谷杂粮,人们把它供养起来,从南国带到北国。会唱歌的鸟大多较难侍候,要吃牛羊肉、鸡蛋黄、面包、虫、蜘蛛什么的,至于五谷杂粮则是饿死也不吃的!生在北国的有一批会练功的鸟,叫“铜嘴”、“锡嘴”、“交嘴”、“燕雀儿”等等。这些鸟只要你喂熟了它即“乐不思蜀”了,不管把它抛到多远,只要一张手它即飞回你的掌心,还会用嘴接回你抛出去的小球。
鸟市上有整笼的鸟卖。几十只鸟同关在一只铁丝笼里,它们争抢着、厮咬着,弄得只只缺毛少尾,使人想到希特勒的集中营,东条英机的731部队。
两只苍鹰被五花大绑地仰放在一张破编织袋上,问价多少,四十多元一只。鹰本是高来高去与人无争的禽类,还是捕鼠的模范,五花大绑的待遇确实不公!鹰瞪着一对鲜红而哀怨的圆眼看着过往的人们,弄不清眼前这些生灵要干什么。
麻雀也有卖的,此鸟身价颇低,每只不足一元钱,买回一两只哄孩子,是上好的玩物。
“鸟市”非“书市”,这里文人墨客较少,更无学子书生,多是一些北京游民(卖者)和碧眼黄发的洋人(买者)。还有一些散兵游勇式的贩子,他们低买高卖,也有自家繁殖出鸟来卖的。这些人看上去大部分是下岗职工退离人员,因为市场管理不允许流动交易,所以这些人东瞧西望生怕被人抓住,卖一两只小鸟比做贼还心虚!可往往这些人的鸟要比贩子们的便宜。
鸟市是火爆的、喧闹的,也是祥和的、平静的,在鸟儿的啁啾声中,你会听不出国家的昌盛、社会的繁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