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建丰温亮浩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面五星红旗是由一个叫赵文瑞的中年妇女连夜缝制的。开国大典之后,升国旗的任务由天安门管理处的一个老同志负责,他的名字叫胡其俊。每天早上,胡其俊到广场将国旗升起,晚上又把它降下来。这种一个人升旗的“仪式”一直延续了整整22年。
之后,解放军接管了天安门广场的升降旗任务。担负升降旗任务的是“天安门前红五连”。五连每天早上由两名战士执行这一任务。清晨,两名战士扛上国旗并肩而行,通过长安街。当时的升旗仪式十分简单,人们的国旗观念也比较淡薄,战士扛着国旗经过长安街时还要给自行车、汽车让路。
1982年12月底,武警部队进驻天安门地区。担负升旗任务的是武警北京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也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国旗班”。
国旗班组建伊始,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把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升旗仪式搞得庄严隆重些。为此,国旗班班长董立敢常常进行思索。
“一个人去升旗,行进时显得孤单;俩人并肩走,不协调也没有气势。对!应该象三军仪仗队那样一人擎旗,两人护卫,昂首挺胸正步前进……”董立敢在被窝里把自己的设想记了下来。“国旗与旭日一同升起,象征祖国与日同辉”。接着,董立敢带领全班战士把每天太阳升起和降落的时间记录下来。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国旗升降的时间,他们多次到北京天文台查阅北京地区一年365天的日出与日落时间,编排了“国旗升降时刻表”。
董立敢据此写报告呈送中队审阅,又呈送大队、支队、总队,新的升旗仪式便产生了。
三人升降国旗的仪式于1983年2月1日起开始,原来战士们扛着国旗经过长安街时要给自行车让路,现在自行车老远就停了下来,各种汽车更是嘎然而止。自此,观看升降旗的人日渐增多。
1987年8月1日5时13分,3名气宇轩昂的武警战士,着新式警服,戴大檐帽,擎着共和国鲜艳的国旗,迈着雄健的步伐,从天安门城楼拱形大门准时走出,向着国旗杆走来了!从天安门城楼主洞中央到国旗杆,当国旗卫士在这条首都的中轴线上迈到138步时,只听“啪”的一个立定,两名护旗手同时分别左右转,站立在国旗两旁。升旗手在北京时间太阳冒出地平线的一刹那,按动了电钮,2分07秒,国旗在晨风中伴着旭日徐徐升起。没有嘻笑,更没有人打闹,一切都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进行着。千百双虔诚的眼睛盯着冉冉升起的国旗流出了晶莹的泪花。
中央电视台把升旗仪式作为新闻联播的片头向全国播出。从此,新的升旗仪式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国人、世人面前,国旗班也成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明星班。
1988年9月,国旗班副班长孙会军又自行设计了一套新的升旗仪式方案。擎旗手、左右护旗兵由佩戴手枪改为怀抱冲锋枪。有一位上海的工程师看完升旗仪式后,当场提出升降国旗要有国歌伴奏,要有护卫队护旗;一位北京的干部说战士爬梯子挂旗不雅观;江苏省如皋县工艺丝毯总厂副厂长李玉坤看完升旗仪式后,写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唤起人民的国家观念,尽快制定张挂国旗具体方法的建议”,寄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他说,制作一面五星红旗的代价是有限的,搞好一个升旗仪式也并不是太难的事,但这在全国人民心中所起的作用却是无法估量的。
原国旗杆周围是封闭的,每当升降国旗时,旗手需要跳进跳出,既不方便也不雅观。因此旗杆于1991年2月23日开始改建。
经过反复酝酿,人民群众和国旗班卫士对改革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呼声写进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提案。《国旗法》的颁布和国旗意识教育,加快了改革国旗升降仪式的步伐。北京市委、市政府把国旗杆的维修和改进新的升旗仪式提到了议事日程。1991年4月,《关于改进天安门国旗升降仪式》这份凝聚着武警北京总队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同志心血的报告,呈送到了北京政府和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案头。李鹏审阅了这份饱含人民殷切期望的报告,并很快批准按此方案于5月1日举行新的升旗仪式。
“五一”国际劳动节日益临近,武警总队领导指示,要从数万名官兵中挑选政治思想过硬、身体素质优良、军事业务精湛,个头在1米80左右的优秀士兵,把10多人的国旗班改编为近40人的国旗护卫队。
新的国旗护卫队由34名武警官兵组成,其中擎旗手1名,带队警官1名,护旗兵32名。新的升旗仪式分为平时和节日两套方案。每逢重大节日及每月的1日,11日,21日升旗时,配有60名军乐队员奏国歌。平日里,升旗播放国歌录音。
1993年10月1日,经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武警总部批准,国旗护卫队官兵更换新式执勤服装和装备。这次改革共分五个内容:帽子换成武警校官大檐帽,帽檐上镶嵌灰色金属橄榄绿枝花纹;上衣服装外沿领口镶嵌红色牙线;上衣与裤子的装饰线以及武装带分别加宽;统一着马靴穿马裤,领队指挥员佩戴指挥战刀;护卫队员统一使用特别的镀铬礼宾用枪……
新的升旗仪式诞生了。国旗护卫队员更加英姿飒爽,升旗仪式也显得更加神圣、壮观。如今,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赢得了“京中第一景”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