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亮彩
世界各地有各式各样的集市。在这里,向读者介绍印度恒河流域比哈尔帮的一种奇特的集市——青年男女的婚姻集市。这一集市,一年一次,一次7天,在苏拉特村举行。
印度的青年男女虽说在法律上享有婚姻自由,但事实上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父母包办的婚姻居多。父母,特别是姑娘的父母,为儿女的亲事费尽心机。女方的父亲还得付出一笔可观的嫁妆费,为了少付一点,比哈尔邦甚至发生过抢青年男子来强迫成婚的事件。为找女婿到处奔走,为少付嫁妆而反复磋商,费时费力,倒不如集中在一段时间、一个地方进行较为节省一些。这样,婚姻集市也就应运而生了。
到苏拉特婚姻集市上来的多是这一带一支婆罗门种姓的人。到集市来的男方和女方的父亲或监护人和亲戚一起各搭帐篷。未来的新郎可以随父亲—道来,但姑娘是不会带来的。在婚姻集市上,看不到一个妇女。
最忙碌的要算介绍人了。女方的父亲先找到一个介绍人,同他私下交谈,告诉他要为女儿找什么样的女婿。介绍人拥有许多男青年的材料,熟悉他们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人品德行。他衡量一番,然后就把“顾客”带到男方的帐篷。这里可以“相亲”,看看未来女婿的品貌,协商嫁妆的多少。当然在嫁妆问题上总有点“讨价还价”的味道,男方的父亲要求要高一点,女方的父亲希望能够少付一些。
嫁妆制度是印度社会的一大陋习,法令禁止,舆论谴责,却总也废除不了。没有嫁妆的姑娘在男方的家庭中会受到岐视和虐待,有时还有悲剧。贫寒和姑娘多的家庭,嫁妆成了家长的一大负担。我们参加过印度人的婚礼。在一次婚礼的艮盘上,放着成捆的崭新钞票,就是用现金支付的嫁妆。有一次,在一所印度教庙宇举行的婚礼上,我们看到姑娘的父亲的脸上一股劳累焦虑的神态,原来他是一个收入不太丰厚的人,有3个姑娘,这次出嫁的是大姑娘,还有两个女儿的嫁妆费用要筹措呢。
在男方的“帐篷”里,如果协商好了,婚约就算初步成立,介绍人可以从男女双方得到一份酬金。此后,双方父亲和介绍人还要结伴到“潘吉卡尔”那里去最后定夺。“潘吉卡尔”是熟悉和保有双方族谱的人,他的责任是查验血统关系,如果他认为血缘在六代之内就不允许缔婚。他的裁定具有最后的无法改变的性质。
“潘吉卡尔”认为血缘关系方面没有问题,就把批准写在一张棕榈树叶上,交给女方的父亲并得到一定数额的酬报。有了这种由“潘吉卡尔”签名的棕榈树叶,婚姻就算最后缔结了。
介绍人为了多赚点钱,免不了要干点欺骗和瞒哄的勾当,要高价和受点贿赂也是难免。因他们牵线缔结,由父母包办的婚姻能给青年男女带来多少幸福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些美丽、聪慧的姑娘,因为父亲不愿高付嫁妆而随意嫁给一个丑陋的男子。相反,家庭富裕、又愿多付嫁妆的人当然选择女婿的机会就相对要多。
由于社会的进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不愿到婚姻集市上去。有不少妇女们还来集市上举行过示威,要求取缔嫁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