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继英
近几年每年都要叫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填一份“廉洁自律自查登记表”。说起来,这是“反腐倡廉”的需要,挺严肃的事,但人们作起来似乎并不严肃。
这张表八大开、上面开列的自律自查内容有经商办企业,有偿中介活动,买卖股票,超标准购买豪华小轿车,接受礼金和有价证券,以及购房、建房情况等二三十项,煞是详尽,估计是囊括了全国上上下下所有不廉洁现象吧。可以想得到,从制表、层层下发,当事人填写、到收交,花钱淘神不在少数。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有的人面对此表不是认真地自律自查,例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眉色飞舞地说:“咱吃点、喝点、玩点又算个啥!你看,人家大城市早就玩起股票、牡丹卡这些洋玩艺了”。显然,这张表使他开了眼界,“觉悟”到自己没跟上“形势”,腐败(假如有的话)还不到位,不够水平。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极个别现象嘛,咱们的目的是通过形式摸清干部队伍廉洁的底细,从中(或许)发现一点不廉洁的蛛丝马迹。不错,出发点百分之百的正确。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上面“极个别”的副作用咱就不说了,单就此目的而言,我看也是很难达到的。因为象这样严肃的自律自查,实际上就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自我批评。可是现在一些地方别说开展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连这词也很难听到了。在这种大背景下,要他们自觉地在廉洁与不廉洁这样重大问题上白纸黑字写出来,亮丑揭短,说句不雅的话,恐怕是鸡屁股上拴绳——扯淡(蛋)。
事实上,面对这张表往往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有领导之名,却无领导之实的那一部分人。这些人虽是领导,有职有级却与“权”无缘,令人垂涎的所谓“人权”、“财权”都没他们的份。但个别人大把大把花钱(当然是花公款)或者搞“干部开发”,卖官鬻爵等勾当自己却“略知一二”。对这些(不论是出于公心还是嫉妒)早就有一种心理不平衡。现在那些人仍然悠哉游哉,无人问津,却胡子眉毛一把抓,叫没病的人也搭上被子捂汗,搞什么自律自查,由不得怒火中烧,要发牢骚骂娘。而上命难违,不“自律自查”还是不行,便把这口恶气出在这张表上,提笔在手,一口气,一个勾勾(表示没问题)从头划到尾。真个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另一种人,当属大小有点问题的“公仆”了。所谓自律自查,归根到底还靠本人的思想觉悟。一个“公仆”倘若心甘情愿往腐败那股道上滑,我敢说,他的思想觉悟也高不到哪儿去。现在就凭这张不说话的登记表,有何能耐,就会使他良心发现,自觉地老老实实把自己的问题和盘外端?不知别人怎么看,反正我不相信。从这几年各地揭发出来的大小案件来看,那些腐败者即使人证物证俱在,铁证如山,还是又捂又盖,死不认账。老实说,这号人嗅觉特别灵,警惕性极高,这登记表怎么填写,填写些什么,乌龟吃萤火虫——自己心里明白。他绝不会糊涂到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总而言之,不论出于何种心态,张张表使人鼓舞:我们的干部一个个冰清玉洁。组织尽管放心,天下太平。
据说,按上面意图,这表只在县处级以上官员中填写。到了下面,为了把“反腐倡廉”搞得轰轰烈烈,有轰动效应,便把范围扩大到副科级以上干部,而有个别地方搞得较为“扎实”,干脆把它下伸到党政部门所有工作人员。当然,我们保不住这些“虾米泥鳅”中就不存在不廉洁问题,也不能说叫他们填个自律自查表就是搞“人人过关”,干扰了“抓大案要案”。但如果叫人说真话不说假话,老百姓不仅对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反应强烈,对那些图形式,走过场,摆花架子的“反腐倡廉”照样有意见,有看法。这自律自查登记表不只是填它的人不拿它当回事,就是主持负责这项工作的部门,恐怕也没谁去认真看它,研究它。登记表上交之日,也就是这项工作结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