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蓝天飞虹

——航天7103厂研制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纪实

2023年09月26日

文/汪明发

1997年8月20日1时5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一声怒吼,跃上葱茏气斗牛,长驱天街挂明灯。飞行1469秒后,成功地将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为菲律宾制造的马部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喜讯传来,在古城西安南郊航天067基地7103厂大院内,霎时间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中,人们击掌相庆,奔走相告,激动的心,激动的手,激动的泪水倾刻间交相融合着。因为在这举世关注的成功中,也包含着他们——“长征三号乙”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者的无数心血和汗水。 

然而,谁也不会忘记,一年前的2月15日,“长征三号乙”火箭首发“708国际通讯卫星”时那个黑色的日子——当火箭飞行约20秒时,突然倾刻间发生爆炸,数座建筑物和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多名人员在事故中不幸丧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最为惨烈的一页。

“祸不单行”。8月18日,“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中星七号”卫星时,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却出现了故障,提前48秒关机,致使许多部门急待使用的这颗由美国制造的卫星未能进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轨道。

美国休斯公司说话了:1997年中国与一些国家签定的有关美国卫星的几项合同,将视情况而定——如果长征火箭再出问题,不管是哪个型号的,将终止合同。此时此刻,7103厂厂长王新敏的讲话振聋发聩:“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就是哭,也得边哭边干,执行国际商务发射合同!”郝忠文作为主管生产的副厂长,他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长征系列火箭,正处在紧锣密鼓的研制生产中,数十万个零件,数百道工序,数十台发动机,都要按期完成交付,工作量之大,时间之紧张,压力之重,可想而知。他带着多种疾病坚持忘我工作。精心组织、采用“组合投入、分流使用”的批量化管理办法,使不同型号、不同批次、不同数量的发动机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总装。

一枚运载火箭由数十万个零件组合而成。如果每个零件的可靠性为99.9999%,即差错率仅百万分之五,则火箭整体的可靠性只有37%;若要使火箭的可靠性达到99.9999%,其零件的可靠性就应达到99.99999999%。这就是说,抽验100亿个零件,不可靠的不得多于1个。7103厂30多年来承担了长征系列几十种型号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任务,在我国公布发射的40多颗卫星中,有45颗卫星是由7103厂生产的发动机送入太空的,发动机的可靠性和成功率达到100%。所有这些,靠的是广大职工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可贵的主人翁精神。落日的余辉映照在一对刚下班的恋人身上。没有绵绵的情话,没有频送的秋波,听到耳里的却是这样一段话:女问:“质量归零的五条标准是什么?”男答:“一是部位和责任要清楚,二是机理要明确,三是故障要复现,四是举一反三,五是措施有效。”女嗔:“四、五两条答反啦,真笨!重背!”

两次发射失利后,一个减少人为差错、消灭重复性故障和杜绝责任事故、保证实现优良产品质量的活动在全厂轰轰烈烈展开。各车间对航天产品的天敌——多余物进行了更加严格地控制。装配人员经过不断摸索,创造性地自制了一个零件配套盘,待装的全部零件在配套盘上对号入座,直到配套盘上所有的零件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地装配完毕。当发射失利,以泪洗面的阵痛过去之后,航天人明白:非常的时期,需要非常的创造,非常的毅力,为了实现“绝不让长征号在此误点”的钢铁誓言,全厂3000多名职工决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造出共和国的一枚枚神箭。

一朔风怒号的黑夜,活门车间的女钎焊工于英,脸色苍白,捂着肚子又挣扎着上班了。当止痛片再也止不住剧烈的疼痛时,她才发现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这些天来,肚子针扎般的,一天比一天难受。车间领导、同志们和大夫都劝她住院治疗。可她摇头谢绝了。组里人员本来就少,任务又多又急,日夜倒班,怎么能脱离得开?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星期,实在挪不动脚步了,才住院。谁知,竟被恶魔夺去她年仅30多岁的生命,离开她难割难舍的航天事业

——钣金车间内,轰隆作响的旋压机旁,双手油污、满身油渍的白显文,正聚精会神地施压着火箭发动机的关键件——大喷管。这是个一干起活来就顾不了自己正患着冠心病、糖尿病、而正需要好好休养的汉子,不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在35车间涡轮泵工段,工段长韩文广和同志们在时间紧、任务重、周期短、人员少的情况下,连续作战,顽强拼搏,由原来7天组装一台涡轮泵到现在3天组装一台,从96年到97年上半年,已组装了100多台,满足了生产急需。

——全国劳动模范曹化桥知道,给火箭发动机头部的喷注器盘上钻小孔,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火箭的熊熊烈焰,就是从那数万个针尖般粗细的小孔里喷薄而出的,通过反推力,把数百吨火箭送入太空的。每一个小孔的好坏,都决定着火箭的成功和失败。由于成年累月加班加点,他患了腰腿疼和静脉曲张病,双腿浮肿,手指头一按一个窝,半天泛不上来,他强忍着疼痛,在钻床前,一个小孔一个小孔地钻着……

——涔涔汗水顺着推力室车间唯一的女氩弧焊工——朱江陵的额头、脸颊和脖劲往下掉。全身和工作服不一会儿就象是在水里浸过一样。每干一会儿就得摘下面罩,擦去上面的汗水和额头、脸颊、脖颈上的汗水。擦汗,与其说是为了自己,倒不如说是为了发动机推力室的质量。因为她知道,滴在面罩上的汗水会防碍对焊缝的观察,滴在大喷管上会引起腐蚀。风扇也有,但不能用。因为风扇会引起偏弧,容易导致焊缝产生气孔,焊接质量就会随之降低。于是,她和同志们置于38℃—40℃的高温下,就这样苦苦地焊接。有时她和丈夫张锦双双加班不能按时回家,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就只能流着眼泪挨饿了。

——火箭发动机的装配工们,把一腔热血和爱都交给了涂着“中国航天”四个大字的运载火箭。有时交付任务紧急,便白天黑夜,节日假日,和发动机形影不离,相依为伴。为了那壮国威、振民心的时刻,多少装配工熬红秋叶,熬瘦了青山。这边,干了30多年发动机总装的总公司劳动模范刘文勤,正聚精会神地装配着。这个把产品质量视为第一生命的老航天,带领装配班共装配大小发动机500多台,合格率为100%。那边,焊机轰鸣,弧光闪烁,杜凯正在焊接发动机部件。由于长时间地焊接,眼睛被电弧烤得发红,那恼人的口腔溃疡,疼得他吃饭、喝水、说话都很困难。然而,一拿起焊枪,什么都忘了。

——新婚燕尔才两天,试压工曹凤霞就风风火火地上班了。一次,她感冒发烧,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但她硬坚持着给产品试压。工艺员周慧珍的父亲身患癌症,然而,繁忙的工作使她抽不出半天时间陪父亲说几句贴心话。患糖尿病的导管班长欧良国,又一次把病假条悄悄装进口袋,站在操作台前干活……感人的事例多得就像满山遍野姹紫嫣红的花朵一样。航天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聪明才智,终于创造出了一个个辉煌奇迹: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液体火箭发动机,把“东方红三号”卫星送入太空;

1997年6月10日,“长征三号”液体火箭发动机把“风云二号”卫星送入太空;

1997年8月20日,辉映着7103厂3000航天人“团结拼搏、创优奉献”精神的我国新一代大推力“长征三号乙”液体火箭发动机,又一次把美国制造的“马部海”卫星送入太空。

上篇:没有了
下篇:再苦再累我欣慰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09/06/21540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