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鹏
目前,北方地区工会经费工作现状仍然徘徊在“上升时期的低落阶段”。所谓“上升时期”是从工会的全局角度来看的。工会经费收入的总量在加大,绝对数在不断增长;经费管理的整体功能在提高,并向深层次进展,管理关系不断得到适应性的改善;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合理程度不断提高扩大了经费工作的积极效应;经费审查监督的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为经费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厚实的保障作用。这些基本特色的呈现,证明北方地区工会经费工作整体是处在上升时期。当然,现存的弊端和某些尖锐的问题还是随处可见的。
其一,《工会法》及全总和国家的有关章法之后,地方缺少实施性办法,配套法规不完善,形成事实上的倡导性法规,缺少制约措施,各级都存在持法不硬,执法不严的问题。不少基层法人代表依法拨交工会经费的观念淡薄。经费的法规保障软弱无力。
其二,部分地区的工会对经费工作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有的领导存在“守摊子”思想。在收缴方面,工作力度不大,收效甚微。工会内部对经费工作的独立性、法规性认识滞后,对行政表现了很大的依附性,甚至把工会经费看作是财政“恩施”,行政支助,下级“奉献”,收缴经费以人情索换替代依法收取。在贫困地区,下级工会对上级工会的依赖性浓厚,把等政策、靠资助、要投资作为增收的主渠道。
其三,总体上的经费收入增长现象掩盖着缺少积累的现实问题。不少地区(尤其是县区基层企业)亏损面增大,经费收缴困难,各地经费大户和支柱行业效益滑坡造成工会经费收入持续滑坡。县区工会收缴面少于补贴面,普遍低速增收,高速增支,开支缺口不断增大,“坐吃山空”,入不敷出。
其四,经费收支在“源头”上出现断流现象,相关政策落实搁浅。集中表现在占地方工会人数三分之一的事业单位经费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未尽落实,形成经费欠收。同时,应由政府和行政拨报的诸如工会固定资产投资、退休费、住房统筹金、医疗费、专项补助等有关资金和费用“兑现”甚少,形成了因政策协调无力而出现的工会财源堵塞现象。
其五,现行的地方工会经费管理体制暴露出的若干弊端已开始制约新形势下经费工作的开展。在上级管不了下级、局部取代全局的非组织观念占上风的地方,截留、挤占、拖欠上级经费的行为时有发生。指令不通,各行其事,乱开政策口子,单纯指标化管理及“君子协定”式“承诺”理财造成经费工作的短期化行为;在同级工会内,决策层与操作层的行为不协调和决策失误形成了非效益负债与资产流失共存的现状,尤其是投资“大张口”,回报收不回,使债权大量转移。且出现预算内收入向预算外收入转移的人为减收现象,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几年经费违法犯罪事件在北方地区工会已呈上升趋势,且有向“串案”、“窝案”这种大案发展的势头,严重损害了工会组织的形象,给工会经费工作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针对前述情况,我认为,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经审监督,努力开源节流,实现增收节支,是发展北方地区工会经费工作的有效办法,当前,宜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要积极倡导全会抓经费,各级工会都要象政府重视财政工作那样开展经费工作,采取果断措施,切实改善和加强对经费工作的领导。确立经费工作在工会全局工作中的支柱概念,主动从工会工作的全局来思考和安排经费工作。
(二)从深层次上解决好各级依法收缴和管理、使用、监督工会经费的问题。要明确按比例计拨是国家法定的,工会经费不是狭隘意义上的所谓国家财政的分流。工会经费与国家税费一样,在法规上使用的尺度是相同的,不是“你尊我卑”的关系。国家财政对工会经费的保证作用既不是工会组织的要求,也不是对工会组织的承诺,而是共同对法规的负责。
(三)开创后进地区实现经费有效积累的新格局。为此,要创造条件,继续加大收缴力度,寻求新的经费增长点,确保各级收缴稳步上升。应借重经审机构的群众监督职能,深入抓好经费清欠促收工作,并通过其实施经费监督,杜绝流失浪费,实现经费有效增长。要倡导“消灭贫穷”,从速摆脱贫困区域工会“尾大不掉”的拖腿状况,从“脱贫”上实现“翻身”
(四)以法制化管理为目标,推动工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工会经费运行机制的改善。
(五)从实现决策的正确性人手,端正经费使用方向,提倡“穷日子紧过”,有效实现经费保值。目前,在广大北方地区,各级工会普遍存在着决策因素“左右”经费使用效益的问题。要么决策正确,带来可观财源;要么决策失误,造成资财滚滚流失。后一种情况出现居多。因此,实现经费决策的正确性,提高经费决策的可行率,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的重要环节。经费决策应该遵循“效益第一、符合法规、可行论证、集体决定、经审审议、群众监督”的原则和程序。不按程序的决策失误,应当追究决策者的经济责任或渎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