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宁
最近市场上兴起了一种电子宠物:在一个只有蛇蛋大小的扁圆形的白壳里,养着鸡、狗、猪、恐龙之类的动物,当然只是以卡通的形象在液晶屏上显示。据说养育这种宠物比养育真的还要麻烦,小家伙看得见摸不着,稍有不适,比如没有按时吃饭或者生了什么病,便鸣叫不已,你便得当爹当妈般侍候着。一只宠物从孵生到长大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在这90天里,由于每个人喂养的方式和质量不同,养育的宠物形象也会形态各异,颇能显示各自的豢养水平。据说,养育宠物可以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心意识,云云。
起初,当我听到电子宠物这一新鲜事时,心中好生纳闷:一只价格不菲的小玩具,怎么会引起人们那么大的兴趣?最近我在市里的一家电子商店里见到宠物的面孔,仔细把玩,方知其中原因。宠物是可以无限制操作的。吃喝拉撒睡,日日夜夜,春夏秋冬,打发不完的日子。只要不断电,即使养育死了,还可以重孵再生,如此轮回不已。我不禁赞叹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乍一看,一个人花时费力养育一只毫无社会价值的准生命,既管吃管喝,还要照顾生老病死,是何等的宠爱。实际上人们只不过利用这只小小的玩物来满足各自的心理欲望罢了。人是独立的有感情的生命个体,既需要自己所创造价值获得外在的承认和肯定,同时也有释放情感获取回报的心理需求。自然,电子宠物的出现有其合理因素。由此看来,在这场游戏中受宠的决不是电子宠物,而是那些操纵宠物爱不释手的人,那种既想满足欲望又怕担风险负责任的小市民心理。
那么,宠与被宠之后又怎样呢?
轻意的生,轻意的死,把人生中的游戏潜移默化成游戏人生;感情和精力大量倾泄,放纵且没有责任风险;习惯了邀宠和随意,习惯了从头再来,却不再直面于生命的独特体验,于是“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人们学会了随遇而安,却不再有殚心竭虑的抗急,不再有无路可走的哀鸣,不再有以身殉情的悲壮,不再有面对失败的痛苦。所谓的“爱心”原来是以对生命尊重的代价来换取的。在永远不输的游戏中,在心理的放纵和满足中,人们输掉的是生命的自然价值和社会责任,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