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文青
8月5日,笔者带着女儿来到桂林北郊的南溪山公园游览。入园后,只见到处都是花草树木,绿色的河水环绕其中,条条小径穿行于绿茵深处,许多不知名的彩蝶上下飞舞,好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园中游人屈指可数,使人有一种冷冷清清的感觉。
之后我们沿着只有一米多宽的石阶小径向顶峰攀去。这时,烈日当空,娇阳似火,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再没有一个游人,整座大山上除过蝉叫和虫鸣外,连鸟叫的声音都很少听到,石阶的两旁便是望不到边的杂草和怪石。我们边走边欣赏着路边的奇花异草,评论着南溪山的奇险峻峭。当行至半山腰距龙脊亭约30米的一个转弯处:忽听前面发出“啪”、“啪”的响声,我循声望去,只见距我只有一米多远的石阶上,有一个怪物正在剧烈地扭动着身躯,身子拍打在地面的石阶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只见它滚圆的脑袋和身体一样粗细,直径约2厘米之多,在身体约有一尺长的地方,突然变细,细得象八号铅丝那样,这截细尾巴也有四寸多长。它的全身背部(包括尾巴)呈土黄色,腹部则呈金黄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当时我似乎忘记了身边的女儿,在看清这个怪物的体形后,我赶快喊女儿:“快!看!”也许是声音太大惊动了它,它猛地一甩,落在约有15厘米远的地方,稍作停顿,就扭动着身子,象蛇一样摇头摆尾地钻进了道旁的石缝里。这时再看原来“蛇”扭动的地方,石阶上爬着一条约四寸多长的蜈蚣。紫红色的身子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背上的脊椎象成人的指甲盖那样大,一个连着一个,就象串起来的一排念珠。两排黑色而削瘦有力的腿脚,均匀地分布在脊椎的两旁,宽度竟有5厘米左右。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是“蛇”和蜈蚣在争斗。大约有二分钟的时间,我们见它始终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因为害怕,我们小心翼翼地绕过它向山上走去。
在山上的龙脊亭停留了几分钟后,回想刚才的情景,再往上爬的兴趣已荡然无存了。于是我们便开始下山,当回到那块地方时,蜈蚣也不见了。
事后,我们曾多次向当地的人们请教,许多人都没有见过那种“怪蛇”,但提到那样大的蜈蚣时,他们都说那么红的蜈蚣毒性很大,如果捕来泡酒的话,会值很多钱的。特别是一位老大爷的话,让我们听了既高兴,又害怕。他说,象你们见到的这些东西,都有剧毒,生长期至少在几十年以上,甚至更长,轻易是不会出来的,其中一样已是很难见到,何况同时见到两种,确实不易,而且在那么近的距离内,两种剧毒动物都没有伤害你们,看来你们是万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