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鸣
被李清照称为“花中第一流”的桂花,中秋时节“香飘十里”。桂花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楚辞,东皇太一》里就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记载。三国时期的曹植也吟过:“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毛泽东亦在他的诗中吟出“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棒出桂花酒”的佳句。
桂花又名木犀,常绿灌木,秋季叶腋簇生多数小花,芳香浓烈。因花色不同分为银桂、金桂等。金桂又名丹桂、红木犀。桂花既有观赏价值,也可人药或做香料。我国境内最长寿的桂花树,大概要算陕西勉县武侯墓前的两棵,据说已有1700年的树龄了。桂花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厚爱,是因为它不阿谀于春光,不争艳于百花,在万花纷谢一时稀的时间,具有时净清香,独秀秋色的特点。
诗人们常常通过吟咏桂花来抒发情感,表达自己对纯洁情操的追求。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描绘杭州西湖胜景时,留下了“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佳句。宋代邓肃的《木犀》一诗:“雨过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入新黄,清风一日来无阙,世上龙涎不敢看”,绘出点点绿黄的桂花缀入苍翠连云的桂叶之中,清风拂过,那桂香仿佛来自天上仙官,连人间最名贵的香料“龙涎”也自愧莫如。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写的《木犀》诗更是别具一格:“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因花及人,借花喻人,由桂的风格而表现人的品格,诗意镌永。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咏岩桂》写道:“亭亭岩上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诗中刻画出岩桂的纯洁天姿和奇特异香,一个独放于秋色之中婷婷玉立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中暗喻隐士高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胸怀:一个人只要具备君子之风,素有淡泊之志,即使身居陋处或逆境,也会暗香自持,乐在其中。诗人借咏岩桂来寄托这种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