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健 俞俭
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几乎每一天都会有人被端掉“铁饭碗”,加入下岗大军。事实上,下岗相对来讲也是一个自我探索、另辟蹊径的大好机会,下岗工人必须顺应形势,调整情绪,昂首挺胸地走出去,迈上新的就业之路。
在择新业、再就业过程中,一些下岗工人难免会患上“就业不适综合症”,先得治一治再上路。
一治“等靠要”。记者采访接触到一些下岗职工,有的等着企业好转,有的靠着政府安排,有的要求社会救济。一些职工认为,只要成为国家的人,生老病死乃至子女升学、就业都由国家包下来,政府给下岗职工安排就业是天经地义的,也一定会为自己找到安置办法。诚然,各级政府正在积极想办法打开就业门路,为下岗工人提供就业机会。但那种继续躺在国家身上的想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南昌市子固路居委会一对卖烧麦的夫妇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既然下岗了,就不要再依赖政府,现在我们白手起家搞个烧麦店,生意不错,收入可观;请的帮工也是下岗工人,月收入五六百块。他们的经历告诉人们,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必须树立路要自己走、业靠个人创的观念,勇敢地迎接挑战,善于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真正抓住机遇,闯出一片新天地。
二治“唯成份论”。据一次问卷调查,有百分之八十六点四的下岗者要求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只有百分之零点七八的人愿去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由于“铁饭碗”稳当、“国有”身份高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下岗工人两眼盯着国有企业,把再就业的指望仍放在国有企业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大中城市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属于全民所有制的仅占百分之十左右,而更多的岗位来自个体、私营和股份制企业。显然,这些下岗者局限于所有制的框框,总认为“民营”挺不直腰杆、靠不住、不保险,不如“国有”可靠、有保障、响当当的。殊不知,非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社会需求、有市场认同、能创造价值的劳动及从事这种劳动的岗位,不论属于何种所有制企业,就都是可靠的、有保障的;相反,有些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而被淘汰,国家也不可能一味地给予职工保障。因此,要打破狭隘眼界,面向所有的就业岗位找出路、再创业。
三治“一业定终身”。一些下岗者择业时,总是把眼睛盯在自己过去干过的职业上,缺乏跨行业就业的长远眼光,造成一种“住在河边没水喝”,甚至“背靠金山要饭吃”的状况。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一方面有许多富余人员无业可就,许多职工下岗待业;另一方面却又有许多工作没人去干。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以往看不上眼、却是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务项目很多,就业容量很大。今年5月到8月,南昌市下岗职工就开办了2400多个社区服务网点,有小书店、理发室、幼儿园、托老所、废旧收购站及修车补鞋、货物搬运、家政服务、信息咨询、健康咨询、摩托车自行车存放等30多个门类,他们既给自己谋得了生路,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受到居民欢迎和尊敬。
四治致富急性病。有的下岗者想一下子致富,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传销、炒股上,甚至想通过赌博来赚钱,结果败下阵来。致富有一个过程,要实干苦干,日积月累,不要指望“日进斗金,一夜暴富”。即使摆摊做生意,也不能性急,要有耐心,赚钱不多也得坚持下去,宁可守摊,不可收摊,只要开动脑筋,摸索经验,生意总会做出来的。
路在脚下。下岗人员只要直面现实,把握机遇,自强自立,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就一定能够赢得大干事业的宽广天地。
下岗职工,挺起你的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