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的创业之路
编者按 张继安,现年38岁,大专文化程度,现为高陵县家具厂厂长,下岗前在高陵县乡镇企业局供销公司任职。和许多下岗职工一样,他也曾痛苦过,彷徨过,但经过拼搏他终于成功了。他不但使自己的人生精彩而辉煌,而且以强烈的社会负责感安置了20多名和他命运相似的下岗职工。“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生活。”他朴实的话语中凝结着他的人生信条,是他自信和坚韧的写照。愿更多的下岗职工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到启示,早日走出困境,创建自己的新生活,这是编者今天编发张继安自述的初衷。
进入八十年代后期,我所在的供销公司由于机制不活、经营不善,以致负债累累,到后来,干脆连工资也发不出,生活费仅靠处理一些积压商品来支付。许多人纷纷停薪留职,另谋生路。在这种困境中,我留走两难,举棋不定。留吧,企业不景气,走吧,怕丢了铁饭碗。此时,在高陵县食品机械厂工作的爱人也下岗了,一家人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俩人一合计,我想,靠一双勤劳的手,就能走出一条生活新路子,就租了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店铺开始经营烟酒、日用百货,干起了自谋生路的行当。家里的全部积蓄除交了房租仅剩10元流动资金,一家三口就挤在这不足15平方米的天地里。那些日子里,我们夫妻二人在冬天雪花能飘进商店,夏天太阳能晒进商店的环境中苦心经营。有时,我还端上一个茶盘,摆上几盒烟,沿街叫卖,日收人能有20元的话,夫妻二人就会欣喜若狂,半夜睡不着觉,现在回想起那些日子,真有点说不出的酸楚感。
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我们开始有了积蓄,为扩大经营规模,1990年,我一次租了5间门面房,开始经营家具。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收入的增加,我产生了投资办家具厂的念头。因为在营销家具过程中,外地一些款式有时满足不了当地顾客的需要,加上经营过程中运输带来的损失,造成不少商品积压,利润也随之大减。我的想法得到了县总工会和工商税务部门的支持,县总工会为我提供了场地,工商税务部门为我办理了证照。1991年8月,我利用东拼西凑的3万元作为投资,从设想到建厂、产品投放市场,仅用了一个月时间,生产的各式家具,以其款式新颖、美观大方、结实耐用等特点受到当地顾客青睐。经过3年的发展,企业已成为拥有生产场地800多平方米、销售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集加工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在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企业还添置了小汽车,安置了电话、手机等现代化设备。和起步时相比,还真有点鸟枪换炮的味道。企业越是发展,我越觉得肩上担子的压力,因为饱经下岗之苦才能倍加关心下岗职工,过去我就是下岗大军中的一员,所以,我对下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为了尽到一份社会责任,为党和政府分忧,我曾为企业订下一条用人规定:启用下岗职工,共同富裕。目前我们厂从生产厂长、会计出纳等中层管理人员到营业员、业务员、炊事员、门卫等一线职工,全是清一色的下岗职工。在安置下岗职工中,我优先录用下岗女工,因为她们下岗后,容易受到用人单位岐视,再就业难度大。我们家具厂的生产厂长任亚静就是原县商业贸易中心的下岗女工,她下岗后,生活相当困难,爱人300多元月工资养不了一家五口的生活。孩子要上学,老人要赡养,生活重担压得她抬不起头,呆在家里心情不好,两口子经常拌嘴以至打架,自从在家具厂上班后,生活充实了,月收入300元,还有奖金。虽然工作忙,但有力用得上,心情舒畅,家庭也和睦了。担任厂长重担使她更珍惜上岗的机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管理才能,把生产、计划、营销安排得井井有条。
再如搞营销的女工党艳、冯宾利等都是由商业系统下岗的女职工,她们业务精,服务优,懂得消费者心理,对产品了如指掌,向顾客介绍产品条条有理,随时又能为厂里反馈多种信息。实践证明,下岗职工能吃苦、守纪律、懂业务,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具备企业员工素质,对重新上岗的机会更加珍惜,厂盛我荣、厂衰我耻的荣辱思想在她们身上反映强烈。她们清楚,只有上下拧成一股绳,把自己的企业搞好了,生活才有保障。我们家具厂的发展壮大,就是建立在下岗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上。
目前,我们高陵县家具厂已经成为由下岗职工集资创办的一家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集体企业,有职工35人,固定资产15万元,流动资金35万元,主要生产民用家具、办公家具及软垫家具等系列产品。我们的产品畅销于渭北地区,年创产值60万元,销售收入80万元,上缴利税2万多元。企业先后安置下岗职工20多人,平均月工资300多元。为响应十五大号召,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我还准备扩建厂房,增加设备,一方面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安置更多的下岗职工。条件成熟的话,还想兼并其它家具营销企业,实行跨行业经营,走多品种、多元化道路。 (张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