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中国“帕瓦罗蒂”出山记

2023年09月26日

文图/董金胜

一位秦川男子汉,从陕北的黄土地走来,以一身“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的穿戴,踏上歌坛;歌喉一亮,“红格丹丹的日头照山畔,艰难不过庄稼汉”音律高昂,动人心魄!

他就是陕北的农民歌手贺玉堂。

“民歌大王”是贺玉堂家乡的人们对他亲切的美称,“中国的帕瓦罗蒂”,是音乐界人士对贺玉堂的赞肯。是的,经中国音乐权威部门人士鉴定,驰名世界的“高音王”帕瓦罗蒂的嗓音高度为赫C度。贺玉堂的嗓音高度是赫F度。也就是说,同帕瓦罗蒂相比,他要高出3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贺玉堂无疑成了中国歌坛民族音乐的“国宝”。

或许谁也没能料到,“中国的帕瓦罗蒂”唱响歌坛却缘于一位女记者的奇遇和推出。她就是《中国信息报》周末版编辑、记者李亚熔女士。

明眸闪亮,秀发飘逸,刚过而立之年的李亚熔,装束随意、简捷,举止谈吐大方、文雅,不乏知识女性的气质与风韵。她生长于军人家庭,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在雕塑、书画、文学上颇有造诣。而喜爱音乐,酷爱民歌,则是李亚熔自小的一大爱好。多年来她一直在收集着、整理着民歌。从事新闻工作后收集民歌更成了她的业余最佳爱好。

1996年1月,为寻找一首《泪蛋蛋》的陕北民歌,李亚熔利用假期不惜千里追寻,从北京专程来到陕北延安地区。隆冬季节她身处洛川原上,举目望去,黄土地一直延伸到天边,裸土板块无植被又极静,显得那么大气磅礴。“白日里山上淌大汗/到夜晚窑热炕赛神仙……”这时,谁在把一首民歌唱响?词句是那么纯朴、真切,声调是那么“原汁原味”!惊喜得李亚熔赶忙迎上前去,哦,由远而近,一位一身陕北农装的男子,边走边唱而来。

那唱民歌的汉子,正是贺玉堂。他见李亚熔对陕北民歌这么痴爱,便热情地一首首唱给她听,然后又兴致勃勃地席地而坐与李亚熔攀谈起来。

原来,现在安塞县文化馆任歌手的贺玉堂,出生在陕北的窑洞里,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这片黄土地上,古老、纯真的民歌、农民画、安塞锣鼓,都很有名,饮誉国内外。贺玉堂原本是一姓张人家的后代,出生不久,过继给了贺家。这个家庭,爷爷爱唱信天游,父亲喜唱小调,舅舅则擅长酒曲。耳濡目染贺玉堂,7岁时便能唱几十首民歌了。不久,他随爷爷、父亲在当地民间每年举办的赛歌会上,登台亮相了,而且回回榜上有名。贺玉堂说,他走过的路是用歌铺出来的。他小时上山放羊时唱,黄土道上赶路走着唱,上学课间休息时唱,从军时在部队唱,复员回到地方仍在唱。久而久之他能唱许许多多的民歌了。

安塞县县志,有着这样的记载——贺玉堂,本县著名歌手,可唱一千多首民歌,两天两夜不重样,被本县群众美赞为“民歌大王”。

早在1985年,陈凯歌、张艺谋拍故事影片《黄土地》来到陕北。为真切反映现实的风土人情,他俩请来了贺玉堂唱歌,竟不料,一曲下来,立马儿把张艺谋、陈凯歌“镇”住了。后来,贺玉堂为片中婚宴待客的情节,配唱了《酒曲》。

此后,贺玉堂参加过全国各类的许多民歌赛事,获过不少次奖,还在西安音乐学院学习了一年的乐理。一次省级的民歌大赛,贺玉堂开口一唱,麦克风竟被他震坏了。他索性撇开麦克风,接着唱起来,一曲唱罢,掌声雷动。后来,贺玉堂在参加其它文艺节目的演出中,又4次震坏过麦克风。回想这些,贺玉堂笑着向李亚熔解释:“我一共‘破坏’过5个麦克风,但上天可以作证,我没有一次是故意的。”

其实,作家霍达曾这样描述:“农民歌手贺玉堂唱《信天游》,一唱,唱了三个小时,直到热泪滚滚,欲罢不能。庄稼汉们不惜跑上百里路,跟着来听……这是一种具有原始色彩的、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的歌声,他不是用技巧,而是用整个心在歌唱,用生命在歌唱……”

李亚熔为能奇遇这位“民歌大王”,万分惊喜。深爱民歌的她,同时也为贺玉堂寥寥无几的演唱资料而深感遗憾。李亚熔问:“你为什么不拍MTV?”贺玉堂听后,苦笑又坦率地回答:“没有钱,谁肯为我拍呀?”李亚熔毫不犹豫地说:“我愿自费掏钱,一定让更多的人们听到你的歌声!”面对承诺,贺玉堂既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又有些半信半疑地直发愣……

为办好这件事,李亚熔一回到北京,就向友人、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钱茸打电话,请她为之出谋划策。然后,李亚熔风风火火地忙碌起来,她特意要求,创意、策划、导演、摄像、制作,必须是一流的水准。她深信,一定能搞出一部精品。

1996年4月18日,一架波音客机从西北延安飞机场起飞,降落在了北京首都机场。贺玉堂应邀乘机来到了北京。贺玉堂西装笔挺地站在充满国际大都市浓厚气氛的候机楼里,使得前来迎接的李亚熔,竟然认不出这位“农民歌王”了。

贺玉堂的歌,究竟如何?在李亚熔的家,面对闻讯前来的音乐界专家学者及一些新闻记者。贺玉堂大方地倚在沙发上,开口一唱,其声高亢苍凉,让听者耳膜嗡响。想不到,这位并不十分健壮的汉子,身躯内竟蕴藏着这么宏大的音量,连窗户上的玻璃也有震动的回应。贺玉堂讲述,他的一生中有一个难以解开的谜,经历过三次大难,而每次劫后余生,嗓音反而一次比一次高亢响亮。

1970年,他从县城返乡,不幸遭严重车祸,折断三根肋骨,横膈穿了一个2厘米的洞,昏迷了4天4夜。1980年,在回家的路上,山上突然掉下一块碗大的石头,不偏不倚,恰恰砸在他的头顶上,他当即昏倒在地。这一次,他的头盖骨碎成13块,昏迷40多天。医生劝家属准备后事,不少人都为他准备了花圈……不成想,他竟告别了死神,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尽管半边脑壳已用“塑料钢”代替,可病愈后,他却声音见高,劲歌不断。1990年,贺玉堂突发脑溢血。当地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竭力抢救,使他又一次闯过了生死关。从病床苏醒过来,贺玉堂又哼起了小调。

大难不死的贺玉堂,脸上虽然带着人世沧桑,可笑起来却荡漾着乐观与豪爽。他操着浓重的陕北乡音,激动地告诉在场的人们,他这个农民歌手,能走出黄土地,在大都市拍MTV,实在难以想象。他非常感谢女记者李亚熔的全力相助。据贺玉堂介绍,到当地彩风的人,有许多都听过他的歌,但那是为了记谱“找感觉”,听完之后回去进行各自的音乐“创作”。是李亚熔真心实意,自掏腰包,才把他推向了音乐殿堂。

为了节省拍摄MTV经费和方便磋商,李亚熔腾出一居室,请贺玉堂吃住在家里。起动开始后,困难重重,仅经费一项,李亚熔就垫资8万余元。这是她和丈夫多年的全部积蓄呵!这对于有家庭和孩子,肩上挑着工作和家庭生活重担的李亚熔来说,是何等不易!

为此,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组,拍摄了李亚熔,将此事在“生活空间”栏目介绍给全国的广大观众。

倾注这么多的热情和精力,到底为了什么?李亚熔直言,“民歌大王”贺玉堂是陕北“原汁原味”朴实、纯正的农民歌手,不应让他埋没,更要让他理直气壮地与世界级的音乐大师平起平坐,用演唱树起一座中国民族音乐的丰碑。尽管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她绝不后悔。

李亚熔认为,她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非常希望更多的人介入,更期盼更多的音乐界有识之士,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她深信,音乐是最不会说谎的艺术语言,面对市场经济,抒什么情?言什么志?至关重要,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才是时代的主旋律。眼下,她正为贺玉堂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一台独唱音乐会进行筹划。

上篇:还英雄以公正
下篇:湖北发现“杂交野人”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7/10/1997101805-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10/18/21786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