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龙宪 汪李忠
“我叫李玲,是陕西第一毛纺厂招待所的一个普通职工,我的丈夫李永林是部队技术处处长。嫁给军人就该姓“军”,作为普通的军人妻子,我只不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春节前夕,驻秦岭山区某炮团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一位特殊奖“军人贤内助”奖获得者——军嫂李玲的诉说,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官兵,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掌声。
做一名好妻子难,做一名军人的妻子更难。结婚12年来,她为多难的婆家奉献出了真诚的爱心,为的就是不让丈夫分心。1990年6月,婆婆不幸患了脑血栓,左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李玲将婆婆从乡下接来,每天给老人擦身、洗澡、换衣服、端屎倒尿,每隔一断时间还要背着婆婆去医院看病,这些李玲从不感到厌烦。然祸不单行,时隔不久,李玲的哥哥突遇车祸身亡,撇下两位年迈多病的老人和一个念小学的女儿宁宁。李玲悲痛万分,但她很快擦干了眼泪,毅然将侄女接到自己家中。从此,她既要养育女儿静静和侄女宁宁,又要照料3位老人,一个人挑起赡老扶幼的重担,从未因家庭琐事叫丈夫回来帮助。她把对支持丈夫安心军营建功立业的情感,全部倾注在了孝敬老人和照料孩子上。
同众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的军嫂一样,李玲也有一颗纯朴善良、情系着国防事业的心,她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支持爱人的事业。去年5月份,单位分了一个进修的名额,单位领导根据李玲的工作表现,决定让她去进修,这对谁来说都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仅有高中文凭的李玲多想借此机会丰富自己的知识,以了却多年的心愿啊!可面对未成年的孩子和年迈多病的老人,她没有过多的思考和掂量,立即放弃了这个机会。单位里有些同志不理解李玲的这种选择,可深知内情的人都清楚这位“军人贤内助”的博大情怀。去年9月的一个深夜,她在下夜班回家的途中,忽然被迎面开来的摩托车撞倒在路边,摩托车一溜烟逃之夭夭,伤重昏迷的她幸好被几个好心人及时抬到医院。父母闻讯赶来了,女儿也来了,而唯独没有可助她一臂之力的丈夫,母亲抹着眼泪对李玲说:“发电报让永林回来吧,你伤成这样,该咋办呢?”可李玲却动情地对母亲说:“永林现在正参加一次重要的军事演习活动,还是那里的技术保障负责人,他走不开啊!”就这样,她因左肋软组织撞伤在医院一住就是三个多月,这三个多月,她不知忍受了多少的伤痛和折磨,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等到李永林11月份回来看望他们母女俩时,望着妻子那憔悴的面孔,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竟失声痛哭起来。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坚强的女人”。李永林之所以今天仍能扎根在基层,发挥着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李玲这位支持他,鼓励他,关键时候提醒他的好妻子是分不开的。1992年4月,李永林带着调职未能如愿的思想矛盾回家休假,这细微的变化没能躲过和他一同生活了十多年的妻子,李玲深知此时给他解劝、讲道理也隐不去他心头的惆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她特意约请几位李永林最要好的同学来家中吃饭。同学相聚,李永林特别开心。畅谈中,几位昔日同窗皆流露出对军营生活的向往,悔恨当初没有实现参军梦,也为李永林十多年的军营生涯所得到的锻炼和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同学朋友的肺腑之言,妻子的良苦用心,这一切深深地打动了李永林的心。归队后,李永林茅塞顿开,工作干劲比以往更大了。
李永林时时不忘妻子为支持他而忘我的付出和奉献,他把回报妻子的一片真情化作了扎根军营建功业的巨大动力,融注在平凡而艰辛的军事装备技术领导岗位上。他连续两年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机关干部”,去年底他所带领的团技术处因保障工作得力荣获了集体三等功,李永林也荣立一次个人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