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峰
“书籍银行”红杏出墙
因为家庭范围的制约,家庭旧书不能物尽其用,旧书无异于死书。如果能把家庭旧书汇集起来,由一家一户面向千家万户,集大家之书为大家所用,家庭旧书肯定会活起来,从而物尽其用。去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一家“书籍银行”。在这个“银行”里,书籍作为流通货币,而客户就是为数众多的书友。书友将自己闲置在家的旧书象存钱一样存人“书籍银行”,一年后按折价的10%获得利息,而且书友可凭“书籍银行”的借书证免费读书,还可参加“银行”举办的各类书友沙龙、读书讲座等活动。除此之外,书友亦可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委托“银行”代卖。对此,一位教授评价说:“把大量的实用书闲置家中,实在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书籍银行’的出现意义非凡。”
旧书炒卖沸沸扬扬
旧书当废纸卖,简单是简单,但毕竟埋没了旧书的再利用价值。对此,精明的书商们往往以低价收进那些有一定文化收藏价值的旧书,再高价售出,牟取暴利。例如一部1984年版的文史名著,原价2元左右,而书商一般按五六折收进,但是摆在书架上,却会涂改一番,价格改为10元上下,因为此书若出新版,肯定比这还贵。倘若是那些历经几朝的古籍善本,现今的价格就像“出土文物”般地惊人。某君祖上遗下藏书逾千册,仅7册宋朝时《大藏经》残本,就因物稀价贵,被几家博物院、图书馆竞相争购,最后此君以25万元出手。此外,象“文革”中风行一时的“红宝书”(《毛主席语录》),也成为藏家投资的“热点”。一本上等品相的初版《毛主席语录》价达350元,一本法文版的语录本价高达480元。
旧书市场渐成时尚
如今,各家出版社纷纷推出装帧考究、印刷精良的“精品”书,价格自然不菲,往往买本书得几十元钱。一方面读者需要书籍,另一方面书价太高令人生畏,家庭购买力相对降低,望书兴叹者日益增多。于是,一些精明的商人将旧书刊回收后,再分门别类重新出售。其低价位吸引了大批顾客,昔日闲置在家的旧书如今倍受青睐,人们把目光纷纷投向旧书市场。走在马路边、桥头下,你会不时发现出售旧书的摊点。一立张姓大学生拿着《水浒评论选》、《续孽海花》等几本刚买到的旧书,兴奋地说,我这四本书只花了10元钱,若在书店里,起码超过50元……面对如此火爆的旧书市场,—位摊主说,质优价廉是旧书市场红火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旧书市场,一些有价值的书又重新回到读者手中,发挥了应有的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