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到1997年8月底,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已达708家。总的来看,不少上市公司素质较高,业绩较好,受到广大投资者的追捧。但也有少数上市公司的表现令人失望。它们上市前煞费苦心,上市后让人揪心。对此,投资者务必小心。
一、拼凑资产,假做业绩。一些地方、部门和它们所管的企业,把股票上市视为单纯的廉价集资,上市欲望格外强烈。为了上市,他们首先忙于争指标,有的甚至变相买指标。早两年,股票发行企业和发行额度是按照行政区划和国务院系统的经济主管部门分配的,但近年来,国家部委一级有的非经济主管部门据说也分到或即将分到股票发行上市指标。于是许多期望上市的公司,拜码头,拉关系,钻山打洞,想方设法拉拢牌子大、级别高的主管部门甚至非经济权力部门,不择手段地把指标弄到手。搞到了指标,紧接着拼凑资产。因为有的公司,自身并没有足够的资产规模上市。于是有关部门或地方给予全力“支持”,实行“政策倾斜”,搞“重点突破”。打着改革的旗号,假资产重组之名,凑合资产总量,以达到上市的规模要求。企业要上市,不仅要指标、要规模,还要有业绩。发行股票,要求必须有前三年盈利的业绩。加之,对企业股票发行价的市盈率有一定规定,只有业绩越好,发行价才能定得越高,也才能从投资者手里拿到更多的钱。谁都想把股票发行价定得越高越好。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的企业,在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的默许下,硬是把业绩做了出来。
二、扭亏办法,五花八门。股市自1997年5月进入调整以来,绩优股常常受到冷落,而亏损概念股炒作浪潮此起彼伏,出现一道道叫人眼花缭乱的风景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投资者为一些亏损股扭亏之速所振奋,亏损股价位低,一旦扭亏为盈,必有更大获利空间。殊不知,扭亏手法五花八门,主营业务业绩并无好转者仍不在少数。当主业经营短期内尚难盈利时,有的企业靠变卖“家产”,转让股权,获得一次性收益。要知道,股权转让卖一样少一样,靠股票投资谁也无法保证只赚不赔,资产重组也得看谁愿意接过“包袱”,而政府对企业也不可能总行“父爱”似的关照。股民如不看清扭亏内幕,盲目跟风,不知什么时候,亏损股这块“烫山薯”会叫你既吞不下又扔不掉。
三、信息披露,真真假假。少数上市公司为了多募集资金,在信息披露时真真假假,报喜不报忧,使投资者受骗上当。1997年6月17日,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四川美丰”和“广东福地”,就使一大批投资者碰得头破血流。“四川美丰”在1997年5月底刊登的招股说明书中,预测全年每股收益为0.734元,该股流通股仅2300万股,且新股东可共享每股0.84元的滚存利润。根据公司披露的这些信息,投资者无不认为该股是一支极具投资价值的优质小盘股。然而,仅一个多月后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每股收益仅0.301元,只完成全年盈利预测的41%。公司将原因归咎于1997年上半年化肥市场不景气,其产品大量滞销所致。其实,公司在1997年5月底刊登招股说明书之时,上半年化肥市场的供需状况已成定局,但招股说明书却只字不提。而且,该股1997年中期股利分配也只是每10股分配2元含税股息,令投资者大失所望,中期业绩报告公布后即暴跌不止,使投资者纷纷忍痛“割肉”出逃。
像我国这样公司长时期争上市、上市后又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现象,在国际上是少见的。公司上市后,不尽财源滚滚流入上市公司的帐户。上市公司聚财的示范效应,更调动了尚未上市公司的热情,也如法炮制,使虚假的上市行为愈演愈烈。有鉴于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切实规范公司的上市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何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