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贵民
晋南黄河东畔的永济市,曾以《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恋地闻名。时下又因发掘出蒲津渡舟浮桥的稀世国宝——唐开元铁牛,而轰动海内外。
横跨黄河的蒲津舟浮桥,始建于公元前541年。春秋年间的秦公子针造舟浮桥千乘出晋,一条飞虹开创了秦晋交往的大门。此后从战国时期的秦昭襄王到汉高帝刘邦、隋文帝、唐太宗也都在此修桥。春秋到北魏900年间,它属不固定舟浮桥。从北魏到唐开元300年间,已是竹缆连舟的固定浮桥了。然因竹缆不经风雨,被蚀的浮桥常出现意外的险情。
唐开元12年(公元725年),蒲津浮桥因年久失修,兵部尚书张说禀报唐明皇李隆基,“蒲津桥绠断舟破,无岁不有”。唐明皇传旨文武百官,共商固桥大计。筛选众方案,终于敲定铸造地锚铁牛和“铁缆连舟”。并令张说主持此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浩大工程。张说动员民工数万,百匠献艺,耗资巨大,铸造分置两岸的8尊地锚铁牛。就熔铁292.2吨;锻结总长度为5440米的大铁链作为8条拉索,又熔铁52吨。仅此两项,就耗去当年产铁总量的三分之一。建成后的蒲津铁缆舟浮桥空前绝后,雄伟壮观,8尊巨形地锚铁牛隔河相望,尾部紧系8条大铁链,锁定百条庞大的浮舟,终使黄河天堑变为通途。其桥规模宏伟,长达680米,与只有22米的欧洲第一座云溪铁索桥相比,早建了一千多年。难怪西方一位游人参观过蒲津桥遗址后感叹道:“唐铁牛叼走了欧洲的历史。”公元1222年,桥在兵荒马乱中被元兵付之一炬。百舟、铁索俱毁。至20世纪初黄河倒岸,8尊铁牛又被泥沙所吞没。
1988年春天,黄河古道东岸的4尊唐开元铁牛,终被山西的考古学家挖掘出土了。在10多米见方的泥沙坑里,分蹲着牡、椁、犍、犊4尊巨形铁牛。西北方位的1号铁牛为牡(公牛),重26.1吨;东北方位的2号铁牛为椁(母牛),重31.4吨;西南方位的3号铁牛为犍(阉割了的牛),重43.5吨;东南方位的铁牛为犊(牛犊),重45.1吨。4尊铁牛共重146.1吨。出土的铁牛乌光铮亮,雄姿百态,栩栩如生。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每牛之旁,还出土了一个手执铁缰的牵牛铁人。分别是戴小帽的维吾尔族人、身着蒙袍的蒙古族人、身着藏服的藏族人、和身着唐服的汉人。维、蒙、藏、汉这四个为数众多的民族,象征着盛唐时期的民族大团结。
据考古学家评论说,晋南永济市出土的唐开元铁牛,它是继陕西临潼的兵马俑之后,中华古代文明成就的又一大发现。堪称——“彪炳千古的稀世国宝”。
1994年1月31日,江总书记亲临永济市蒲津渡遗址视察,连连称赞唐铁牛是国宝,并指示有关部门要尽快加以保护。最近,永济市政府拿出了一个诱人的方案,在维护好东岸4尊铁牛的同时,将西岸的4尊铁牛也发掘出土,拟建起东西铁牛馆,并利用黄河古道开凿一条人造河,恢复唐代蒲津浮桥景观,使蒲津渡遗址成为一个旅游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