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和
所谓的“影帝”姜文近两年拍了两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简称《日子》)和《秦颂》。这两部电影共同点:都是拍成后先拿到国外去,让老外们欣赏,贴上个获奖的标签后,再在国内上映,加之名人效应,投资效应,花边效应等的大肆炒作,大吊国民之胃口,公映前可谓是轰轰烈烈。然而公映后情况就不同了——就跟爆竹一样,一声轰响,万籁俱寂。但爆竹的炸响是自身实力的体现,而以上两部“巨片”之炸响,则夹杂了太多的虚幻成份。正应了那句古话: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日子》讲述的是一个中学生“文革”期间逃学、打群架、偷撬他人门锁(仅仅只是为了好奇),为了女人争风吃醋的故事,是一个发了财的“款爷”对少年往事的怀念和向往。但却为这个故事起了个令人怀疑的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影帝”可知:“文革”酿成了多少人的人生悲剧,使多少个少年韶华虚度,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把一个民族的大苦难、大黑量标榜成“阳光灿烂的日子”,不知是何用心?
与《日子》相比,《秦颂》可谓是寓意深刻:它在探讨帝国灭亡的内在原因的同时,企图告诉人们一些比较深奥的生活哲理。但影片中对于赢政刚愎暴虐、惨无人道和高渐离与赢栎阳荒唐“恋情”的过分喧染,却严重破坏了剧情的连续性和主题的展示。不可否认,这两部片子拍得很精致,不论是摄像、美工、音乐及演员技巧——毕竟是“大腕儿”所为。但外在形式与内在内涵相比,就有些不太适应。《日子》实际上没有什么内涵,而《秦颂》形式的喧宾夺主则使人忘了内涵,也使影片解读起来很困难,显得艰涩。让人观后有点不知所云,一头雾水。
跟文学界一样,电影界近几年也兴起了一股以拍个人体验为能事的歪风,并美其名日:艺术探索,使电影这个大众文化陷于个人情感和个人探索的小天地,突现了创作者的个性存在而忽略了观众的存在。如此既不能娱人,也不能教人,观众当然不会买帐。中国电影的不景气与此不无关系。不要以为老外说好老百姓也就跟着说好,也不要以为得了洋奖老百姓就会对你顶礼膜拜——没有的事!
依笔者浅薄之见、与其如此,还不如拍一些内容很简单、格调明快的东西,比如肥皂剧或如进口大片般的东西,人们看着也轻松,创作者也不累。何必那么较真,拍不出来却硬要拍,强撑个空架子扎势,观众看了不舒服,自己也未必就舒服,出力不讨好,何苦呢?但“影帝”毕竟是对艺术负责的人,有点人间烟火。然而有一点“影帝”应该清楚:拍电影就是为了让人看,人们都不看,拍它做甚?还不如拿那钱去捐了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