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颖
据有关资料反映,目前部分大中城市服装价格上涨指数已大大超过食品等消费品的上涨指数。在消费者眼里,服装价格与价值几乎不贴谱。那么,服装价格水份到底有多少?
西安某家年生产3000套西装的合资企业,每生产一套质量上乘的西装,成本价为600元,批发价700元,而零售价至少卖1400元。厂家道苦衷:购原辅料要贷款,生产成衣后由商家代销,压着贷款利息,积压退货等已无利润。如果提高批发价,零售价会更高,就更没有人买,一积压就有退货,到头来工厂更吃亏。由此看来,服装出厂价并不高,服装价格上扬的很大成分在流通领域,是商家使中档服装变成“高档”服装。
生产某名牌服装的一位业务人员告诉笔者,该厂在西安几家知名度高的大商厦中均设有专柜,价格统一。如一套成本为300元的女毛料套装,批发价400元,在商场中一般须加40—50%的毛利率,卖到消费者手中,已经到了650元左右。
笔者在骡马市与一位卖“时装”的小老板交谈中了解到,他经营的服装大部分由广州进货。进货有风险主要靠“眼力”,每回进货都跟“赌博”似的弄不好就赔了。加价幅度要依进货量和进货费用来定,最小批量进货者,求变、求新、求奇,所以新款服装加价更大。一般服装到西安的费用大约是进货价的30%,零售价在进货成本上再加60%以上。实际赚到手里的,也就是这部分钱,但这只是毛利,还要扣除柜台(摊位)租金和营业员的费用。服装商叫苦,生意难做。
那么,消费者能否买到物美价廉的服装呢?回答是肯定的。
在五彩缤纷的服装大世界中,季节性降价较实惠。因为应季时经营者卖高价赚加数倍的利润,过季后型号已不全了,为减少积压,加快资金周转,便“赚头贴尾”减价出售,但假减价的情况,也为数不少。如以莫须有的原价误导消费。前不久,在西安某商场门前,四、五个身披红色绶带的小姐向过往行人送优惠券,券上标明可优惠50%。在该商场内某工商局检查人员指着一件标价4800元的香港产进口毛领皮衣,让经营者出示皮衣进货发票时,经营者傻了眼,只好交待,所售皮衣均从浙江乐清某制衣厂和西安某服装加工点购进,并加价70—80%销售,对外谎称50%优惠。因而,当我们看到“减价大拍卖”、“大出血”、“最后一滴血”的叫卖时,要多动脑子想想,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