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军工企业亏损严重,生产难以为继之时,1997年年末,记者在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却被另一种气氛所感染。工厂大门广场中央“距完成全年任务XX天”的倒计时牌赫然入目;“全厂职工团结拚搏,决战四季度,坚定完成全年任务”的巨幅标语横空高悬;搭建在调试场旁的临时灶房炊烟袅袅,职工们以高涨的热情加班加点,努力生产,一派繁忙景象。
据厂长兼党委书记代志军告诉记者:继去年军品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实现1.2亿元,减亏2400万元后,1997年黄河厂再攀新高,提前圆满完成全年21部(套)军品整机生产任务,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1.6亿元,全面实现扭亏为盈,一跃成为全国电子工业系统军品产值收入名列第一的龙头企业。
短短两年时间, “黄河”何以能从长达数年的亏损中走出,并且两年迈出两大步,实现质的飞跃呢?还是让我们将目光收回来,看一看“黄河”军工战士“十年磨一剑”的英雄气慨吧
(一)
和其他军工企业相比,“黄河”军工之路显得艰难,奇特和充满诱惑。八十年代,“黄河”的军品任务也随大势陡然锐减,跌入低谷。这时,民品却异常火爆,“黄河彩电”声誉鹊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黄河人没有忘记军工企业的责任,仍然保持着军工队伍不散。虽然干军品的效益远不如干民品,但这支4000多人的队伍凭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从事着军品的科研和生产任务。
1996年,工厂根据军工企业的发展需要和股份公司规范化的要求,与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了分立经营。从此,黄河机器制造厂成为独立运营的国有大型军工企业。机制的理顺,为“黄河”的军工生产创造了机遇,工厂驶上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军品同样面临打开市场的问题。军工企业间的竞争也是激烈的,只是因为鲜为人知而没有社会化,表面化罢了。作为一家建厂40多年,负担沉重的老军品企业,如何找准生存空间,开拓大市场是摆在黄河人面前的一项生死攸关的大事。
“黄河”人审时度势,针对国家对军工企业大幅度削减,军方订货也是货比三家、多品种、小批量,而且也可以到国外订货的现实,在竞争中积极探索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拓宽发展领域,最终选择了一条利用当代高新技术改造老产品的道路。这样使产品更符合部队的需要,也使工厂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中得到发展和壮大。同时,工厂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在原有的防空制导装备系列中,又增添了地炮系列,装甲车系列,从而使工厂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
找准了市场定位,并不等于就有了市场,还要有过硬的产品做后盾。因此,工厂花大力气进行了系统的技术改造,对工厂的设计,工艺、生产、检验等各个关键环节都进行了高起点、全方位的技术改造。在人才的培养上,工厂每年都在十分紧张的经费上,拨出资金,选拔一部分人才去国外学习、交流,同时,结合产品的开发,给科技人员“充电”,使科技人员能够及时追踪当代高新技术。工厂并选拔了一些年富力强的科技人员,充实到中层领导干部岗位,优化了领导结构,给知识分子更广阔的空间。1997年,工厂又在科研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对一些重点攻关课题,实行公开招标、承包,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工厂的新品开发速度出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许多原来要用一、二年时间完成的科研项目,在半年或几个月的时间里就顺利完成了,为工厂提高应变市场的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管理上,工厂理顺管理渠道,将原来分散的分公司全部撤消,全厂实行人、财、物集中管理。同时,推行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目标成本考核方式,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使工厂的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97年,工厂对独立核算的子公司进行了清理整顿。黄河厂在质量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军标进行质量管理,在全厂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军工质量保证体系,使工厂在设计、工艺、生产以至全厂各个环节都处在严格的质量受控状态,受到军方的高度评价。工厂结合军工企业的特点,大力开展讲政治、献身国防建设的活动。使每一个职工都切身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这样,使得黄河军工事业成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
军工科研,生产是一项鲜为人知的艰苦事业。茫茫戈壁,风餐露宿;林海雪原,爬冰走雪,是黄河军工生活中的常事。厂领导率先垂范,与职工一起在大漠中,雪原上做试验,攻难关。代志军厂长有一多半的时间在基层与广大干部、职工一起奋战,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多小时;李福康总工在带领试验队在荒漠戈壁上做新产品试验时,曾累得咳血,还坚持工作,以至于在试验基地留下这样的顺口溜:786(黄河厂代号)玩命干,只知干活不吃饭。
制导雷达产品是工厂军品中的重中之重,面对沉重而又艰巨的科研生产任务,从厂领导到每一个黄河军工战士,大家无不感到肩上的巨大压力。为此,工厂专门成立了组合机柜装调突击队、总装突击队、天线装调突击队等三个专业突击队,以协调各方面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此后的每一天中,突击队员们几乎每个人都打破了常规的工作状态。早上他们迎着朝阳踏进厂门,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水也顾不上喝。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这些不知疲倦的人们依然在灯下忙碌着。黄河人把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作为第一己任,吃住在厂里,自觉加班加点通宵达旦连轴转,在他们的日程中已无星期天可言,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冲天干劲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在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着,并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超常的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质量和工作速度。
工厂的另一主导产品装甲侦察车的设计定型工作,进行到总装联调阶段时,正值盛夏,骄阳似火,为联调工作需要,他们在人烟稀少,无遮无挡的狄寨塬调试场先后进行了三次外场通讯试验。外场试验条件艰苦、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所有设备仪器都要靠人工手拿肩扛,才能到位。三十七、八度的大热天,他们既无可口的饭吃,有时甚至连水也喝不上,又要头顶烈日在野外进行艰苦的调试,常常靠方便面,饼干来充饥,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连续干了整整三天……
校射侦察雷达产品赴大连进行对海目标侦察。热区适应性等项目的试验,可谓关键性的试验,大连营城子靶场既远离都市的喧闹繁华,又没有如诗如画宜人的山村景色,在这里做试验,那种远离都市、抛家别子的空寂,那简陋至极的生活条件,是现代都市人几乎难以想象的。五月份的大连,营房的战士都要穿着棉大衣站岗,而我们的实验队员都只穿着单衣单裤,凌晨三点钟便迎着寒冷的海风出发了,在空旷的黄龙尾阵地,他们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实验队员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克服天气恶劣,能见度低等不利条件,终于使实验结果取得优异成绩。
正是有了这样一支敢于吃苦、善打硬仗,无坚不摧的军工科研生产队伍,才使黄河军品的科研和生产以超常的速度发展,从而谱写出了黄河军工的辉煌篇章。
本报记者刘鹏通讯员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