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扑朔迷离看书价

2023年10月07日

文/任名达肖琳益

我国是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自然,出版业面对的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的读者市场。然而,书价一直是困扰这个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从1992年到1995年,图书价格每年以20%—30%的涨幅上扬,超过全国年平均物价涨幅10余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城市职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说,剔除物价上涨因素,1985年到1996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年增长为5.5%,而令读者印象深刻的是,1995年国家有关部门对40多种日用品进行的涨幅测定中,书价涨幅名列第二。

据国家物价局介绍,正常的书价合理利润应为10%,目前说来,书价总体偏高。曾有一位老知识分子拿着两本《艺海拾贝》到作家出版社“兴师问罪”,一本是70年代出版的,定价仅为0.5元,另一本是定价15元的新版(秦牧散文精华·艺海拾贝)。他责问出版社为什么把书价上涨了近30倍?

1985年,全国人均购书量达6.3册,自那以后的10余年间,全国人均购书量不增反降,书价昂贵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从客观来看,纸张、油墨、印工费、稿费、职工工资都在上调,80年代初,买一吨纸需要700元左右,现在则近乎涨了10倍;那时稿费每千字6—10元,如今已上涨到40元左右。另外,出版社办公设施更新、图书出版发行附加费用、不断增多的离退休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都要从图书销售利润中获取,这些都促使书价抬高。

尽管许多客观因素造成书价上扬,但许多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这几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治理图书市场的工作反映出这样一些问题:一些出版社在图书生产过程中因为管理跟不上去,造成纸张等生产成本的浪费,或者因出书选题时决策失误引起图书滞销而大量积压,为避免亏损,他们又施以高定价希望从消费者那里挽回损失;有的出版社在图书定价时跟着感觉走,给图书明定价,再以低折扣批发给书店,最终经济受损的是读者。

另外,猖狂的图书盗版、盗印和非法出版现象在各地蔓延,大片大片地蚕食市场,也使正规出版社坐立不安。书摊和个体、集体书店几乎处处都见盗版书的影子,甚至于一些盗版盗印的教材、教辅读物也堂而皇之地摆上了一些新华书店的书架上。一位个体书店业主说,正规书进价太高,卖不动,而盗版书进货快、低折扣、高利润、卖得俏。正规书售价偏高,盗版书成本低廉,二者之间巨大的价格差,足以使盗版不会自行消失。

也有专家指出,这些年来书价一路猛涨,与出版社过分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图书质量不无关联。在出版业,重复出版、粗制滥造、品种猛增、选题雷同等问题比比皆是。在某市举行的一届书市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至少就有30个版本,一位出版界人士估计全国约有近百种版本。外国文学名著也有类似情况,选题重复带来了图书严重积压;丛书、套书、豪华书、精装书多,是书市的另一大特点,《百术丛书》、《明清文化名人丛书》、《中国文化名人谈丛》、《最新科幻小说系列》等等,装帧精美、价格不菲的大部头、套书、丛书随处可见。这些书少则几册、十几册,多的甚至几百册,篇幅较短、曾经满足过社会各阶层读者需要的薄本书和单册书却比较少见;而儿童读物林林总总、花样繁多,以文库、书籍、丛书、万花筒等多种名目的系列书,已经唱了少儿读物的主角。这些书装帧豪华高档,价格昂贵,绝大数家长对此表示反感。他们认为实用性强、价格较低的少儿图书才是家长和孩子们最需要的。这些现象说明,一些出版社只注重图书的商品属性而忽视作为知识载体的作用,只顾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不过,有一段时间,在北京等地,居高不下、节节攀升的书价竟和捉摸不定的股市一般狂泻。令人困惑的是,特价书市的图书并非都是过期积压产品,一些销势不减的如《日子》、《拉贝日记》、《宋世雄自述》等图书及才发行的《中国问题报告》丛书、《尼采精品集》等书籍也多在七八折之间的价位上销售,1997年夏推出的1套4册的《王国维文集》则半价出售。

图书降价是近年来图书价格盲目攀比的必然结果。而打折后,书商和出版社是否就真的无利可图呢?

某个体书商曾经坦言,他的书是4折从出版社进货的,就是以5—7折卖出也还是有赚头,而即使4折出货,对于出版社来说也并非无利可图。

一般来说,图书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包括作者稿费、纸张成本、印刷排版费用、校对费用、税金)不超过定价的40%,通常为30%多,出版社的利润,约占10%—25%,批发商的利润约占20%—40%,零售商的利润则在10%—35%之间。

中间环节的利润为什么超出成本那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存在大量的个体书商,他们与一些不太景气的出版社达成一种半公开的“秘密交易”:书号买卖。出版社靠出卖书号维持自己的招牌与生存,而个体书商则从中获取巨额利润。由于个体书商降低了图书的成本,所以能以很低折扣把图书出售给批发商,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也被批发商要求以较大折扣批发图书。由于出版社人员过剩等其他因素导致过多负担,会使这种出售价格不符合成本,所以出版社不得不“高定价低折扣”。这种折扣大战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图书价格越来越高,这其中的大部分利润都被中间流通领域赚去了,最后的高昂定价只能使读者望而却步。

关于图书打折,出版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士认为,这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必然的商业行为。不过也有业内人士以为,对那些脏、残、旧书打折可以表示理解,但对才出版几个月的新书便以7折甚至5折销售感到困惑。对于图书打折,我国还没有具体规定,不过在日本这样的国家是不存在什么图书打折的,因为日本实行的是图书经销制,实行的是价格维持制度,书店如果图书积压可以退还出版社。至于其它国家,图书行业也有相应的行规,其中的某些措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就目前而言,图书市场书价混乱的局面还在持续。这说明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执行起来也缺乏力度。同时在执行现有法规时,监督检查的力度也不够,这也无疑“鼓励”了书商与出版社的非法交易;而正规出版社冗员过多,经营不灵活,在图书市场上不仅不能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反而被迫受个体书商的影响采取打折方式销售;价格主管部门对图书定价缺乏管理,使得图书定价的随意性太大,使素以微利著称的书业存在大量的暴利行为,这些都是图书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

图书市场的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而如何为图书定一个对于读者、出版者、经销者都相宜的价格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课题,解决好这个课题,才能让在市场经济中起步不久的出版业走向健康和繁荣。

上篇:北京“冰人”
下篇:警惕企业改制中的新“倒爷”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2/19980213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2/13/24711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