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生贤
巴黎圣母院在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中心,是巴黎最古、最大和建筑史上最出色的天主教堂。门前有一长方形广场,3洞桃形大门,中门大,两边小。左边称“圣母门”,其中柱上雕有圣母、圣婴像;右边为“圣安娜门”,而圣安娜就是圣母的母亲,其中柱上有5世纪时巴黎主教圣马尔的塑像;中门为“最后审判”,其中柱上是天主耶酥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的命运。你瞧,一边是灵魂得救者,升入天堂;一边是罪人,被打入地狱。大门上横贯左右两边有一长排壁龛,雕塑着国王菲利甫二世等29位君主的雕像,刀法精细,做工不凡。上面正在维修,被建筑安全网罩住了。南北两座方形钟楼立于顶端,高达69米,由一条装饰精美的走廓连接。南楼内有一巨钟,重13顿;北楼有一楼梯,共387个台阶,可登到最高处,一览巴黎街景。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苏里于1162年开始兴建的,当时的教皇和法国国王主持了奠基典礼。从破土动工到全部峻工,前后经历了183年时间。
对这座名胜我似乎有特殊的感情,从心里说,好像距离也特别接近。因为30年前,我不但读过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而且看过由这部长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雨果笔下那圣母院的宏伟壮丽,尤其是伴随着那副主教、吉卜赛姑娘和卡席莫多等人物的生动形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到这里,我就在寻找他们的踪迹。
据懂得建筑的朋友介绍,这是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所谓“哥特”的含义是“蛮族”或“半开化”。因为16世纪那些对古希腊和罗马建筑艺术崇拜的人,对这座在当时较为创新的建筑艺术表示不满,便用了“哥特”这个贬称。从其建筑的历史价值来看,巴黎圣母院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这之前,教堂建筑大都是墙壁特厚而笨重粗俗,砖或石拱极其沉重,空间窄小,内部阴暗,给人有一种窒息的压抑感。从巴黎圣母院开始,完全冲破了那种束缚,采取了新颖轻巧的骨架卷,将拱顶变轻,屋顶变高,内部空间自然扩大,光线也就明亮了。这种风格新颖的建筑形式很快在欧州传播开来。文学巨匠雨果也许出于弘扬新生事物的目的,挥笔写出了长篇巨著《巴黎圣母院》,描写了错宗复杂的社会矛盾,赞美了圣母院的非凡建筑艺术。19世纪初期,当这部小说刚一问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著名建筑师勒·杜克,也许受了这部小说的感染,他不仅对当时已经颓败的圣母院加以重修,还亲自动手设计,又在上面加了一个高约106米的尖塔,才成为现在圣母院的整体面貌。大厅长约130米,除了祭坛、回廓、墙壁、窗户有绘画和彩色玻璃装饰外,其它几乎没有什么装饰。绘画的内容取材于《旧约全书》。屋顶高约30米,只有赤裸裸的骨架卷,在垂真的构件上集成一束,与粗壮的圆柱头相接,筋骨嶙峋,苍劲有力,和矢形的尖卷一起形成腾空而起的姿态。厅内的大管风琴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可惜只在星期日下午举行免费入场的管风琴独奏音乐会,今天不是星期天,我们没有这个耳福,未能听到。
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有1500个座位,许多重大的典礼,如1945年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和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都是在这儿举行的。
我在大厅内转了一圈,由于维修,没有登上去看。出来回头再观全貌,屋顶、塔楼和扶臂等,所有顶端都是尖塔形,直插入云霄,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感觉。巴黎圣母院不仅在法国建筑史上颇有名气,在世界建筑史上也被誉为是“一组由石头组成的交响乐”。600多年来,它是法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是一首不朽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