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改革报》报道,一些经济专家认为,经过最近2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甚至出现了“剩余经济”的苗头。国家计委经济所一位学者说:认清我国已从“短缺经济”转向“剩余经济”这种大的发展背景,才能客观地判断经济形势。对613种主要商品供求排队表明,1997年下半年供不应求商品只有10种,占1.6%,供求基本平衡商品占66.6%,供过于求商品占31.8%。其它一些信息,如资金供给剩余,劳动力资源剩余都说明剩余经济在我国已形成。另外,目前国内生产能力已呈现出剩余现象。第三次工业普查表明,全国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中,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再则,一般消费品生产能力绝对过剩,而市场需求较高的耐用消费品又由于开发能力不足,被国外产品夺去市场后,生产能力也被大量闲置。此外还有劳动力资源剩余问题,简单说是失业。从1986年——1996年的10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而1997年的登记失业率一年就上升近一个百分点。
对于我国已步入剩余经济时期的观点,不少官员和学者并不赞成。经济学家戴园晨认为,在中国谈“过剩经济”为时尚早。诚然,从市场商品供应来看,不是“短缺”便是“过剩”,而目前积压滞销的商品品种又非常之多。但是,从经济学角度看,“过剩经济”是专门用语,也是指的某种体制现象。它指的是当年实现的社会需求总量低于客观存在社会供给可能。在我国尽管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但作为体制现象,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