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泡
收藏文化艺术品虽被人们誉为“雅活”,但许多人在雅兴之外更看重其“钱”途如何。
举世闻名的油画《蒙娜丽莎》,1517年由法国国王以492两黄金(相当于现在的27万美元)买走。1962年估价时已增值到1亿美元。梵高创作的《鸢尾花》,1947年卖出价为8万美元,40年后价格骤升了700倍。意大利人郎士宁27岁时来中国传教,由于他又是画家,曾被聘于清康熙皇帝的御画场,他创作的《苹野鸣秋》,糅合了中西画法的风格和技巧,成为颐和园的珍藏名画,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流失到西方。此画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9个国家的买主竞价,以超过估价十倍的价格(354500美元)拍出。
中国书画的价格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也在节节攀升。1957年,一位荷兰人来到北京的一家老字号画店,挑选了徐悲鸿、齐白石、王雪涛、蒋兆和等20余位当代中国名画家的20余幅作品,当工作人员递给他单据时,他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总共售价才1400元人民币!那时候中国书画的价格的确低得惊人,张大千四十年代画的《蜀中山色图》、《沧浪渔笛图》、《秋林载酒图》等只卖到100元一幅,1960年王雪涛的一张五尺整张大画精品售出价为23元。1961年徐悲鸿的《松鹰图》售出价为230元,1965年傅抱石的一幅画才卖80元。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中国书画的价格如今已上涨了几百乃至上千倍。张大千1948年创作的《秋水春云》在香港索斯比拍卖行竟以220万港元的高价拍出,王雪涛的大画精品在拍卖会上起价就是数万元,齐白石的一幅山水画起价20万元,60万元卖出。傅抱石的一本九幅八开仕女画册页,拍出了3000多万港元的高价,徐悲鸿的《松鹰图》已属无价之宝了。当代画家刘宇一的一幅于70年代创作并珍藏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大型油画在香港拍卖,经过激烈竞价,最后以760万港元被曾宪梓先生买走。
近几年来收藏热一浪高过一浪,收藏品已远远超出了金石、书画、瓷器、碑帖、印章、珠宝、玉器、古砚、钱币、邮票的范围,粮票、电话磁卡、门券、扑克、火花、模型车、毛主席像章等都成了收藏者的宠儿。就连旧唱片、老式留声机、包括“三寸金莲”的绣花鞋、“文革”中的传单小报等也都跻身于藏品之列。在天津一枚“文革”中的毛主席像章外国人以50—400美元的价格买走。在集粮市场上,一张1957年版的江苏一市斤粮票,有出价60元收购的,一张1955年版的全国粮票也有出价上千元的。1988年上海试发行的面值为25元和60元的电话磁卡,数年后已增值到720美元;纪念华东赈灾活动的电话磁卡,因为只出了47套,在香港身价已暴涨至数万港元。
在国际上,被学术界认可的艺术家的作品,通常以每年30%—50%的涨幅增值。中国的文化艺术品市场才刚刚起步,文化艺术品的潜在投资回报率将会更高。一位大学教师在炒股发财之后,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先买房买车,而是买下了一批国内青年画家的油画。这些画家目前知名度尚不够高,其作品的价格也相对较低,但可以预测,到若干年后,他们之中有些人必然会“火”起来,其作品也会身价倍增。那时,这位精明的教师也就会像第一批买股票第一批炒房地产的人那样,卓然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