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生命,永驻蓝天

——记六一八所研究员华英敏

2023年10月07日

她走了,离去匆匆……然而她不倦的身影仍留在六一八所科技人员心中,她为之奋斗的事业正在同伴们的手中延伸。

1959年9月,22岁的华英敏怀着一颗报国之心,从美丽的江南水乡无锡来到西安,1972年,她来到求贤若渴的六一八所,从此,把自己的理想和热血熔铸在中国航空工业的振兴与腾飞之中。1992年,六一八所承担的飞探系统壳体工艺设计的任务落到了华英敏的头上。从接受任务那天开始,她就与时间赛跑,开足了生命的“马力”。在出国学习的两个月里,由于对方的技术封锁,华英敏在参观时只能用眼睛看,用脑子记。回到住地,她立刻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把记在脑子里的东西整理出来。凡是能得到的资料,她都尽量抄下来,每天晚上,她屋子里的灯光都要亮到更深夜澜。从国外回来,华英敏带着几名年轻人一头扎进了工艺设计之中。

某产品的壳体结构十分复杂,在只有0.0031立方米体积的壳体上光大小孔就有近400个,其中有两个孔很深,孔里有11个油槽,两个孔还要组合在一起,技术难度很大,六一八所从来没有加工过这样复杂的零件。华英敏为使加工人员看图方便,就做了一个和实物一样大的纸盒子,用红笔把孔的位置、大小画得清清楚楚,看起来十分直观。在制订工艺规程时,哪个孔该怎样加工,加工多深,用什么钻头,加长钻头怎么改,她都算得明明白白,标得清清楚楚。像这样详尽的工艺设计图,在六一八所历史上还是第一份。

华英敏对工作可说是绝对认真。一次,调度员把华英敏交待的有关工装刀具的事给忘了,她一下就上了气头,弄得这位调度员一时间下不了台。有人说华英敏得理不让人,可她着急呀!和她一起工作的职工告诉我们:“华老师对工作就像一位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研制的产品。”

工人们说,凡是从华老师手中接过来的活,应怎样加工,理论上是怎样讲的,需要什么设备,按现有的条件能达到什么指标,达不到标准采取什么办法弥补,她都给你考虑得很周到,交待得清清楚楚,使我们在加工中减少了很多麻烦。

去年春节前,华英敏发现右下肢疼痛,走路也困难,她以为是受风了,只在医院开了点药吃,一直坚持上班、加班。正常加班时间是早上9到下午3点,可她总要到下午6点才下班。春节过后,她的下肢痛得越来越厉害,连上下楼都困难了。车间在一楼,工艺室在三楼,华英敏每天拖着病腿,忍着疼痛,艰难地一步一步地从三楼下到一楼,又艰难地从一楼爬到三楼。实在挪不动了,她就站着歇一歇。为了减轻疼痛,她买了个电炉放在腿边烘烤,像一名战壕里的战士一样,坚守着工作岗位。不少同志劝她回家休息,好好到医院检查一下,可华英敏说:“不行啊,这里工作挺多的,好多事还没干完。”3月初,华英敏已经躺在床上不能翻身了,可她的心离不开飞探壳体的加工,飞探壳体的加工也离不开她。她在家边休息边治病的两个月中,不少同志到家里找她请教,她以最大的毅力忍着疼痛,耐心仔细地讲解。4月份经医院确诊,华英敏得的是可怕的骨癌,被送进了医院。但她的心依然还在新产品上。

如今,在六一八所工艺设计室,我们再也见不到华英敏了,但我们看到了厚厚的3大本壳体工艺图纸和那个用纸壳做的壳体模型。工艺室的同志含着泪说,这就是华英敏留给我们最好的纪念,她的生命随着所里研制的新一代战鹰腾空,永驻蓝天。  (杨银锁 伟民 在坪)

上篇:莫怪罪职工
下篇:安康生活段让女工“精一会二学三”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4/19980402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4/02/24843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