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寺庙与老挝人的生活

2023年10月07日

张训常

在老挝旅行,给游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到处可以目睹梵守僧楼和耳闻古刹僧人击鼓之声。老挝有大小寺庙两千多座,其中有的颇负盛名,如万象的塔銮寺可同印尼的婆罗浮屠和缅甸的瑞西光塔媲美;座落在下寮甫告山上的瓦普庙与柬埔寨吴哥被称为印度支那的两大胜迹。

老挝人,尤其是老龙族普遍信奉佛教。据书籍记载,小乘佛教徒占老挝人口总数的50%,占老龙族人数的85%。

公元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从柬埔寨传入老挝。随后,佛教还通过缅甸和中国从北方传入这个国家。小乘佛教虽在14世纪取代了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但这两种宗教在老挝社会生活中留下了深刻影响。如古老的瓦普寺就具有婆罗门教和大乘教的建筑风格;古代用贝叶书写的大乘佛教经典,在上寮的琅勃拉邦和下寮的占巴塞都有发现。

16世纪中叶,在国王波提萨拉腊和塞塔拉腊的大力扶植下,佛教发展很快。1560年,塞塔拉腊迁都万象,许多雄伟的佛教寺塔同宫殿楼台拔地而起。这个时期出现了老挝的文字,它的出现促进了佛教的进步发展。17世纪苏里亚旺萨国使澜沧国佛教达到全盛时期。苏里亚旺萨王在老挝历史上第一次任命僧王,制订僧戒,完善了僧侣组织,把佛教组织置于王权统一管理之下。他还提倡对佛教经典和“本生”文学的研究,促进了佛教在民间的发展。

在封建时代,国王登基之前必须到寺院里过一段时间的出家生活。官吏都是从寺院僧侣中选拔的。同时高僧可以参加王室会议。

佛教活动是老挝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寺庙是人民同佛教联系的桥梁。在老龙族居住的地区,每个村寨都有寺庙。新建的村寨,如果没有寺庙僧侣的踪影,朝夕缺少寺庙的鼓声、木鱼声,村民就感到寂寞。

老挝人一出生就请僧侣占卜、命名和在脖子上戴上护命符。孩子刚学走步,母亲就背着他每天两次到庙里施斋。寺庙也是娱乐场所,尤其是天气闷热时,青年男女常到这里唱歌跳舞。青年还俗回村寨,要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法名。结婚时,僧侣要为新郎新娘举行祝福的拴线仪式。分家后,年轻的妇女自愿承担本村一户人家对庙宇的义务,并把这看成是为儿女行善积德。

寺庙不仅是宗教中心,而且还是文化教育中心。一般说,僧侣的文化修养较高,他们掌握着教育、医疗、文艺创作和冶炼等知识,老挝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都是通过寺庙与僧侣进行的。

在社会方面,寺庙是划分村寨的基础,城市也是按寺庙划分街坊,并以寺庙的名字给街坊命名。村寨、街道会议,一般都在寺庙举行。

寺庙还是每个村寨进行慈善活动的场所,旅客到庙里借宿,都会得到僧侣和村民的热情帮助。

寺庙通过鼓声、木鱼声、来参与社会生活。在老挝的深山古寺,至今仍保留着击鼓的习惯。

在忌辰,凌晨四五点钟,寺庙的鼓声就会响彻整个村寨。鼓声提醒僧侣和村民们这一天是忌辰,同时催促妇女起床点火煮饭,唤醒学童起来上学。

黎明时分,又是几阵鼓声,提醒村民准备到寺庙施斋饭。在城市,教徒带着斋饭到十字街头迎接化缘的僧侣。

中午,村中的寺庙又会传出阵阵鼓声。这时,在田野劳动的农夫就会回家休息,准备吃饭。村中老人此时此刻则到寺庙去施斋饭。

夕阳西下,庙里的鼓声不绝于耳。鼓声告诉在野外的猎手和农夫收工回家。

夜幕降临,寺院的鼓声便会把孩子送入梦乡,把成年人带到寺庙聆听僧侣讲经。

寺庙虽是个庄严的地方,但并不使人感到神秘可怕,反而会给人一种亲近感。 ?

上篇:非洲的丢耕作物
下篇:全球穷人脱贫十大富豪足令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4/19980414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4/14/24874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