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铜川市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各项配套措施改革力度,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目前,全市国有企业完成改制185户,占国有企业223户的82.9%。改制后存在国有资产的企业不足20%。
去年以来,铜川市委、市政府针对因配套改革跟不上,国有企业改革步履维艰的问题,在加快国企改革步伐的同时,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养老待业保险改革、医疗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为企业改革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使企业从“不改革等死,改革是找死”的两难境地解脱出来,企业改革步步深入。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的一步。铜川市多年来已积累约30亿元的有形资产,为盘活这部分资产,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将市重工局、轻工局、商务局整建制地改组成3个资产经营公司,同时组建了铜川市综合资产经营公司,授权经营市建委、交通、农业、乡镇企业局等部门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及其他部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4个公司于去年10月31日挂牌运作,实现了“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在确保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权的前提下,使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真正行使经营者自主权。
铜川市养老待业保险改革工作起步早,发展快。到目前,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单位已达392个,参统在职职工4万多人,参统离退休人员8000多人。全市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统覆盖率达100%,有力地支持了企业改革。待业保险制度改革后,全市失业保险金收入1270多万元,使得一些困难企业的职工得到及时救助。同时,还用失业保险基金安置下岗职工2万多人。
铜川市医疗改革方案于去年初正式运行。全市参保单位700多个,参保职工人数占在岗职工的80%以上。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开,全市累计归集各类住房资金1.8亿多元,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此外,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各类市场建设逐步完善。
配套改革使企业免除了后顾之忧,全市紧紧围绕五大支柱产业改组、组建大集团。目前,陕西铜川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立,水泥集团已开始组建,铝业集团正在进行规范。中小企业“双放”工作全面展开,步伐明显加快。
本报记者杨令青
特约记者李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