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珂
在英国,华人最多的城市就要算利物浦。虽然有人说利物浦是破烂不堪的城市,但作为不少老华侨曾经生活的地方,却有许多诱人之处。
这里的唐人街原先是在邻近南边船坞的毕土街一带。早在十九世纪末,来往于中国与英国两岸间的“蓝烟囱”(海轮)确实为英国船运公司引入了大批廉价的中国水手和海员,这些人大多成为早年开发利物浦的建设者。到本世纪二十年代,“蓝烟囱”公司从中国广东招募了许多沿海渔民去当海员。随着两次世界大战海运业务频繁起来,加上利物浦是西方联军在英国的主要军港,上海一带的老海员纷纷涌入这个城市;国内战争期间,更有不少中国沿海华人迁来这里。时过境迁,昔日的唐人街早已为尼尔逊大街所取代。
当我们黄昏时分走上尼尔逊大街时,却发现这里的唐人街并不十分热闹,街两旁停满汽车,华人却不见一个,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中国餐馆,才被告知,近几年利物浦经济不景气,社会治安较差,常有十来岁的小青年偷汽车,尼尔逊街上共有十家中国餐馆,都雇有两名黑人看守客人的车辆,而公共屋屯则是盛极一时的“红灯区”。由于英国北部人较注重饮食,故餐馆生意主要对象还是外国人。
从街头至街尾,发现一间专售中文书报的商店,店内同时出售各种各样的中式物品如瓷器、茶叶、香烛等。据当地人介绍,利物浦华人社区混血子女较多,这与早年中国海员与当地妇女通婚十分普遍有关。当时与西方女子通婚的华人常在街上受辱被骂,英国人更会向挽着洋妇的中国水手投掷马粪,而英国家庭也大多反对女儿嫁给华人,但也确有不少英国女子偏爱性格温淳、有家庭责任感的中国男子。
如今,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全球一体化当然也影响着这个历史古城,数以百计的香港、马来西亚以及大陆中国的留学生就读于利物浦大学和理工学院,每个学年开始时,总会有不少学生志愿者到车站欢迎自己的同胞,协助新生安排食宿,可谓血浓于水。
利物浦城市不大可历史悠久,城内文化遗迹众多,具有浓郁欧洲风格的中国图书馆,反映利物浦昔日港口光辉历史的海事博物馆、建造过“伊丽沙白”号皇后巨轮的船坞公司旧址等都是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