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户县非国有经济起步较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气候和规模,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出独具特色的“户县模式”。前不久,西安市委市政府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县的经验。
从1981年该县甘亭镇出现第一家个体工商户开始,该县私营经济就保持着高速度发展势头,特别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更为加快。到1997年全县私营企业户数达1092户,实有资本6亿元,产值也呈直线增长,1997年实现总产值36.7亿元。个体私营经济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机械、包装材料、建材、电器、食品、化工等12个主导产业,共研制和引进开发各类产品1750种,其中270种属高精尖产品,15个系列87种产品获国家专利,63家非公企业的产品获得了省优、市优称号,其中新兴电缆设备厂研制的自动跟踪宽幅铝带轧纹机、黑牛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柔板印刷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户县的非公有经济为什么发展速度这么快?谈到个中缘由时,不少个体私营企业的老板和员工都说:“地方党委政府的功不可没!”
事实正是这样。早在80年代中期,户县县委、政府一班人就顺应民心和宏观环境的变化,结合本地实际,不唯成份看实践,不限比例求发展,大胆拍板决策,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1992年,该县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六不限”政策(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从业人员和雇工人数、不限企业规模、不限经营范围、不限经营方式),实行“先发展、后规范,先生产、后完善”;在优惠政策鼓励下,全县已有7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到私营企业工作或领办私营企业,当个体户。为了给个体工商户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户县近年来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在加快发展交通、通讯设施的同时,大力加强市场和工贸园区建设。到去年底,全县建成各类市场42个,仅县城城区各市场就吸纳个体劳动者3000多人。在建园区方面,该县于1992年建成全省第一家私营工业区之后,到去年底全县共投入资金4000万元,建成工业园区5个,入园企业182家,实现产值9.2亿元,上缴税金990万元。
省上两个《决定》颁布后,户县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调整思路,把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点和突破口,及时出台了有突破性、操作性和承诺性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县工商、公安、劳动、财政、税务、土地、建设等20多个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为了增强私营企业的实力,县上大力支持私营企业参与县办及乡村集体企业的改革改制。目前,私营企业已兼并、收购、租赁国有、集体企业15户,接纳下岗职工300多人。同时引导私营企业进行自身改制改组,采取“强强联合”、“行业兼并”、公司制改造等形式向现代企业迈进,使全县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公司达91家。据了解,从今年1至4月份,该县非公有制增速达32.86%,30户私营企业摘掉了“红帽子”;注册资金达到138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私营企业增加2倍以上,注册资金增长近2倍;个体工商户数增长3倍以上,注册资金增长7倍以上。
(杨明洲张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