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东信息日报》报道,朱镕基总理最近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对造成再就业困难的深层原因指出了以下三点:
一是重复建设,特别是工业方面的重复建设,这是个老问题。1992、1993年,重复建设特别严重,不光是房地产热,各行业都热,各地、各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趋同化,哪个项目赚钱,除了青海、西藏都在搞。我最痛心的一件事,是在大连搞了录像机机芯项目,但现在市场变了,不看录像看VCD了。这方面吃亏太大了。还有小乙烯,原来贵得不得了,进口一吨4万元,天津也搞了11.5万吨小乙烯,全国搞了那么多个,1991年砍了一批。1995年变成2.4万一吨,1997年降到1.7万一吨。这些小乙烯,都改成30万吨才行,才是盈利的经济规模,但全国都搞成了30万吨,卖给谁去?
在天津,我没有上街,但也能想象商品到处降价的情况。老百姓是得了便宜,国家倒了大霉。短缺经济走到过剩了。今天国有企业的困难,就是重复建设搞的,别把原因讲得那么玄而又玄,就是这么个事。
二是每新办个厂子,又没有资本金,都到银行去借款。银行利息百分之九点几,你厂子能有百分之九点几的利润吗?利息都交不起,更别说付本还息,再碰上市场不好,生产出来没人要,就要陷入困境。现在地方上项目,打报告总说是“地方财政自筹”。我心想,自筹?哪儿来?地方财政还赤字呢。
三是工厂用人过多,吃“大锅饭”。一个人的活儿三个人干,企业无力养活冗员,只能停发、欠发工资。我推算一下,铁道部门400万人,100万足够了;煤矿360万人,100万也足够了。
这些问题,1992年、1993年特别严重;1994年、1995年开始显出后果,现在矛盾都集中暴露出来。工厂建成了,投不了产,不就发不出工资吗?所以导致1000多万职工下岗待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