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想起了“曲突徙薪”

2023年10月07日

华斌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袭击,沿江两岸数百万军民众志成城,奋起抗洪,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洪峰,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吞万里如虎的壮歌,弘扬了爱国之情,振奋了民族精神,同时也向全世界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然而,今年洪灾持续时间之长,影响面之宽,损失之大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在抗洪救灾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是历史上空前的。面对此情此景、不由使人想起了历史上“曲突徙薪”的故事。

《汉书?霍光传》记载:齐人淳于髻拜访邻人、见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有柴堆,就劝主人将烟囱改成弯曲的,并移走柴堆,否则将会发生火灾。主人听后不予理睬。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乡邻门闻讯奋力将火扑灭。主人杀牛摆酒款谢,让那些因救火烧焦头发,烧伤皮肤的人坐上席,其余论功排位次,而那个建议改烟囱、移柴堆的却不在宴请之列。所谓:“曲突不见宾,烂额为上客”,假如主人当初能听从客人的建议,那么他既不会有此火患,更无需杀牛设酒……

“曲突徙薪”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应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然而在如今现实生活中,“不曲突”“不徙薪”以致发生灾情的事却也是屡见不鲜。长江、松花江流域继1954年后再次发生特大水患,其原因何在?影响全球气候的“厄尔尼诺现象”固然“难辞其咎”,但自80年代以来,我国水患频率急剧提高,几乎达到没有一年不发生水灾的地步,这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为因素”与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今,当百万军民奋战抗洪第一线,严防死守,用血肉筑起一道道固若金汤的长城大堤时,在可歌可泣的英勇牺牲必将换来人民安澜之日,在我们即将奏凯庆功的时刻,我们不能再像过去多次大灾过后那样,一味地陶醉于抗灾救险的胜利,我们应当认真地反思自己,用另一只眼来洞察这次洪水,如实地把它着作是大自然对我们中国人的一次严厉示警。

多年来,我国诸多专家、学者多次指出:水患问题与生态息息相关,而生态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于森林。国家水利、林业等部门也三令五申,禁止乱砍乱伐森林资源,禁止大肆无规地“围湖造田”,然而其效如何呢?乱砍乱伐、围湖造田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扼制,反而与日俱增。在古代,我国森林覆盖率达49%,清朝初期还有26%,然而到目前,据有关统计资料,所剩已不及13%。另据统计,几十年来仅鄂、湘、赣、皖四省就围湖造田1700万亩。森林面积的减少,其直接后果是:一旦大雨来临,森林不再大量吸纳水量,不能保护土壤不被雨水冲刷,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垫高河床,提高了江河水位。而“围湖造田”使得湖泊面积减少,湖泊调节汛期水量的能力大幅度损丧,从而酿成我国江河多水患的直接恶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凭借交通、资源优势,大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地区和部门,置国家法度于不顾,视人民安危为儿戏,打着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幌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加之人与湖争地、人与河道争地,兴建各种名堂的建筑,阻碍江水畅流,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必然会给长江流域带来灭顶之灾,而最终受害的还是国家,受难的还是人民。

据有关方面估计,今年洪灾目前的损失已两千亿元。今后的综合治理也可能要数千亿元。痛定思痛,而今在我们需要“抓住治安契机,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严格执行防洪法及水土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等有关环保和资源开发方面的法律,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加强依法治水的问题更显刻不容缓。“亡羊补牢,尚未为晚”。令人欣慰的是对长江水患及环保的综合治理,国家有关部门已作出全面部署,各路专家、学者已被邀云集中南海……最近,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国家关于封山植树、退垦还林、严禁一切砍伐森林资源行为,加大水利建设投资等一系列决策已经出台,深感根治水患的时刻已为时不远了。

常想“曲突”,常记“徙薪”,’98长江水患为我们敲响了世纪警钟,愿“曲突徙薪”故事中的教训不再重演。

上篇:由抗洪救灾嘏到的
下篇:人祸大于天灾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9/15/25221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