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光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咸阳的大街小巷出现了许多“手工擀面摊”。在三轮车上支一个大案板,拎来一袋面粉,现和现擀。要啥面,立马就切。有宽面细面柳叶面,还有切面犁面奇花面。犁面用菜刀,切面使铡刀,片刻之间,细面如雨,片面似花。不由人产生强烈的食欲,倾刻间买者如云。
笔者走街窜巷,访摊问主,发现这支摊擀面卖的主家大多都是下岗工人。在某棉纺厂生活区的小市场里,卖面的老周一边擀着面一边与笔者聊起来:头儿说车间没话,叫咱先回去,啥时有活啥时叫我。可咱闲到屋里咋成呢?我和老婆一商量,从农村家里拿了些面,弄了个三轮,把案板往这一支,就在这家门口擀面卖,你还甭说,这生意还不错呢。
在中山街中段,一位自称是咸阳绒布印染厂的下岗女工对笔者说:咱这面都是家里自己磨下的,没有添加剂,揉得到,擀得薄,下到锅里有筋丝,吃到嘴里有嚼头。人吃了有味,下回还想吃呢。
咸阳街头的“手工擀面摊”何以火爆?在毛条路上支摊擀面的陕西二毛下岗工人老梁分析说,陕西人爱吃面,讲究“吃面要喝汤”,“原汤化原食”。要是吃挂面或机器压的面,这汤都不好喝,可自己擀面吃吧,又都忙,顾不上。咱下岗咧,正愁没活干,支个这摊摊擀面卖,既迎合了咸阳人爱吃“擀下的面”的欲望,又给自己找到了活儿,这不对谁都好么。
于是,咸阳纺织城的下岗工人们就撑起了这片天,用昔日穿经织纬的手,擀出了“薄、细、筋、光”的手工面,也擀出了自己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