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苏丹风情

2023年10月10日

安强

脸上的“伤痕”

漫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街头,无须刻意留意就会发现,一些成年人脸上有匀称的“刀伤”。不了解情况的外国人还以为是打斗的结果。其实不然,那是苏丹民族民俗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

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不太多,只有2800多万,但却有众多部落组织。根据苏丹政府的统计,全国有部落597个,主要部落有阿拉伯人、努巴亚人、努巴人、贝贾人、尼罗人、富尔人等,苏丹使用的语言多达115种,但主要是阿拉伯语和英语。

历史上,由于政治、经济和信仰的不同,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为了区分部落的不同和避免在战争中误伤自己人,便设一定明显的标记。

据说远在公元前750年,生活在苏丹北部地区的部分部落就开始打标记了。当时打标记的时间一般在2——12岁,其方法是用火炭在孩子脸上烧印标记,后来逐渐改用铁器烫或用刀划。尽管科学在发展,但苏丹人打标记所使用的工具一直未变,近似原始的工具和野蛮的方法沿用至今。在苏丹访问期间,一位苏丹朋友对此解释说,虽然工具和方法很多,但还是传统的方法好,原因是这种方法既可衡量一个人和其家庭是否能心甘情愿地为部族做出牺牲,同时也可使孩子从小得到火与铁的考验,使他们长大成人后成为英勇善战的男人。

苏丹部族众多,区分部族的图案标记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两道刀伤,有的是三道刀伤,也有的是图形各异的花纹,等等;打标记的位置也有区别,有的在前额,有的在两颊,如努巴人将标记打在脸的两侧,尼罗人则将标记烫在前额。

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脸上打标记的习俗虽然目前还存在,但人数在减少,特别是城里人和青年人打标记的已不多,只是在较落后的南方或偏远的部落中还在流行,不过脸上的标记基本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成了不同教派的标记或一种美的装饰。

独特的婚礼

苏丹是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但苏丹人的婚礼却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其他阿拉伯国家不同,有自己独特的婚礼形式。

此前在苏丹采访期间,有幸应邀作为宾客出席哈穆迪的婚礼。哈穆迪29岁,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学习国际贸易,是一位见过世面的现代派年轻人。他父亲是一位进出口商,有他自己的公司。新娘名叫法蒂玛,是一位正在首都喀土穆大学读书的学生。

在新郎家门外的空地上,用彩色布搭起了可容纳数百人的大棚,地上铺着较粗糙的红色羊毛地毯,大棚内正中临时搭起了约15平方米的演出台,50多张木桌和100多把椅子摆放在演出台四周。

夕阳西下,大棚内灯火通明。新郎家的亲朋好友陆续进入大棚,他们在与新郎家的人道过祝贺后自由择桌落座,主人备有各种饮料和小吃。突然,伴随着有节奏的汽车喇叭声,数辆迎亲的汽车按次序停在大棚外边,妇女们用舌头打起了欢快口哨。据说,这种口哨只有在喜庆日子才打,而且只由女人们打。

身穿西服的新郎将身披白色婚纱的新娘引下车,然后两人携手入座。这时,在演出台上的乐队奏起了欢乐的乐曲,新娘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跳起了主要是表现脖颈和双肩功夫的“脖颈舞”。苏丹朋友说,此舞蹈来源于放牧骆驼的生活,是模仿骆驼行走时颈部的晃动。来宾们也纷纷离座围绕新人起舞,直到深夜才结束。这是婚礼第一天的情况。

第二天上午要举行“朝礼”。身披漂亮绸纱的新娘在新郎陪同下来到亲友面前,新郎温柔地将新娘的披纱揭开,欢乐的人们发出一阵欢呼表示祝贺。下午举行“杰尔梯克”仪式。新郎和新娘在一张床上坐定后,一老人端来一碗牛奶,两位新人各喝一口,类似中国的交杯酒。据说白色的牛奶象征爱情的纯洁和幸福。

第三天清晨,在老人的带领下,新郎新娘来到尼罗河畔,用河水洗手洗脸。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由南到北流经苏丹,是苏丹的母亲河。用尼罗河水洗手和脸象征圣洁。洗毕,两人在亲人的陪同下将椰枣带回家。历史上,椰枣是生活在尼罗河流域的苏丹人的主要食品,带回椰枣预示着富贵。

三天过后婚礼结束了,一对新人也就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八巴黎街头艺术家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11/19981117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11/17/28771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