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不妨来点“残酷”教育

2023年10月10日

□文/杨东鲁

农村有这样几句俗话,“棍棒下面出孝子”,“树不柯砍不成材”。这说明,在家庭教育中,于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来点“残酷”教育很有必要。

所谓“残酷”教育并不残酷,它是家长有意识地采用貌似“残酷”的手段来加深对孩子教育印象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其一,“绝食”效应。我舅是家庭教育的好手,不光是自家的就是左邻右舍的小孩都服他管教。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因人、因事施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但对我表哥的一次教育却是“残酷”的。那还是在二十多年前农村大集体的时候,生活十分困难,队里出工又忙。放学回家的表哥又嚷起了吃饭见菜,表哥吵菜已不是一次两次了,道理总是说服不了他。这一次表哥一吵,舅索性将饭菜全部收入厨柜锁了起来,绝了表哥的食。到了第二天早晨,表哥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对舅说:“爹给我饭吃,我再也不嚷吵菜了”。打这以后,表哥真的从来不嚷吵菜,见什么吃什么,身体一直长得棒棒的。

其二:“警备”效应。这是我的亲身经历。那时,我家住农村,小女儿两三岁,不懂事。大年初一,我家姐妹几人一年到头好不容易相聚在一起玩玩牌。可小女儿总在一旁捣蛋,别人玩她也要玩,不是拿了这个的牌就是抓了那个的牌,哄也哄不住,真是烦人。在里屋看书的我为了姐妹们的安定,终于出面干预了。我将小女儿一把抱来,放进喂牛的后屋,系在一根绳子上,然后将门紧紧地关上,关起了她的“警备”。本来怕牛的小女儿吓得不得了,一个劲地喊:“爸爸,放我出去,我不看牌了。”其实,当时我就站在门外,一步也没离开,是故意唬唬她。就这一次,给小女儿的印象特别深,以后大人们无论干什么再也不见她捣乱了。

其三,“体罚”效应。侄女的小男孩特别的逗,可不管你怎么撩拨他他都不骂人。问侄女何以如此?侄女说:“我最听不得小孩骂人,所以对他密切关注,当他第一次骂人的时候,毫不留情地也是有意识地给了他一巴掌。”原来这一巴掌起了作用。看起来这是关键的一巴掌。

以上三例说明,“残酷”教育是可行的。这是因为小孩对于道理似懂非懂,有时候即便懂理也不一定讲理,而是任着性子来。有时候,你给他讲理,他便提出非理要求,甚至得寸进尺,条件一次比一次苛刻。你若满足,无疑是对小孩坏习气的滋长。

“残酷”教育也是一种家教艺术。运用“残酷”教育方式,就要讲究艺术,注意场合和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残酷”教育恰到好处,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使“残酷”教育真的残酷无情,那是十分有害甚至是危险的。

上篇:教子不宜在人前
下篇:由郭沫若(de)成绩单说起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11/1998112002-2.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11/20/28783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