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紫阳县各级领导解放思想,调整思路,加快企业改制步伐,使一批已经“死”去或“半死不活”的工商企业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紫阳是国家贫困县,工业基础薄弱,“七五”、“八五”期间兴建一批工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商业企业也由于机制不灵活等缘故,多数不景气。到去年底,全县企业亏损面达80%以上,资产负债近1亿元。近年来,该县的决策者们用新思路、大气魄、硬措施来推进企业改制,不求所有,只求所好,狠抓挖潜改造,引进资金和技术,“借船出海”盘低存量资产。紫阳县水泥厂由于缺乏流动资金等原因,到1996年底基本处于停产状态,负债达1647万元,资产负债率达136%,累计亏损45万元。去年7月租赁给江苏一家企业后,立即焕发生机。当年8月1日恢复生产,效益直线上升,职工工资按时发放,至今,已向紫阳流入资金220多万元。
到9月底,全县已招商10余家,引进资金3000多万元。
本报通讯员 曾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