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登上讲台的那天起,他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交给了台下的莘莘学子。如今39个春秋已过,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追求还是那么地执着,那么一往情深,他就是前不久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受到国家教育部表彰的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教授刘鸿喜。
身材魁伟、沉稳儒雅的刘教授今年58岁。他1960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不久,组织选送他到中国人民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等院校进修深造,主攻政治教育专业。这使酷爱文学的他与政治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从此,他一直在高校长期从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学和研究生涯。1980年春,这位喝渭河水、在渭河岸边长大的汉子,主动放弃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环境,自愿来到新建不久的宝鸡文理学院任教,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家乡人民。
刘教授作为一名资深的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始终不忘教书育人这个天职。他常说,学生要学好,老师首先要教好,他把讲课看成是学生掌握知识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为了讲好每一节课,他不知在课前下了多少功夫,找资料,写讲议,修改,定稿,再成为规范的教案。他的书房里,仅教案就放了半人多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他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少而精”教学法,“史论综合”教学法,“思维结构”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注意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的统一关系,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和“疑问式”等教学方式,把教材科目的完整性、连续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从个别、特殊的问题中找出普遍规律,使抽象、枯涩、深奥的理论课讲得风趣幽默,引人如胜。不少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听刘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他两次被学院树为“优秀教师”,他的教学方法也得到组织的肯定,先后获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
刘教授既是一位教书的“把式”,又是一位在政治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他先后主编了《政治科学新论》、《思想政治工作新论》,参加编写了国家教委统编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西北地区二十所院校编写的《中国革命史讲义》、《中国革命史文献介绍》等书籍七部。他撰写的《延安整风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特征》等30多篇论文在报刊发表。他著书撰文注重文史结合,推陈出新,将文章的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炉,使文章见解深刻,哲理性、可读性强,先后有12篇论文获省、市社会科学一、二等奖,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教育文库》和《当代中国文化名人录》。他还应邀兼任省党史研究会理事、市社科联理事等多项社会职务,每年义务为驻地企事业单位、部队和学校、农村作理论形势报告,是宝鸡市市委宣传部特邀报告员。
刘教授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7年底,他又走上系主任的领导岗位。尽管身上的担子重了,任务多了,但他从来没有半点怨言,而是不辞劳苦,乐于奉献。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不被社会淘汰。刘鸿喜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革教学计划,提出了“打牢基础、增强素质、突出重点、一专多能”的教改方针,加强对学生普通话、毛笔、钢笔、粉笔“三笔字”和口才演讲、文艺体育等方面综合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增加了法律、计算机、英语等实用学科课时的比重,鼓励引导学生自考“三证”即律师证、计算机等级合格证和外语证。
近年来,别的学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可他们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却很走俏,深受广东、天津、杭州和省内一些用人单位的欢迎。
去年初,刘鸿喜主动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除继续担任两门主课的教学任务外,还担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但他还是一如继往的关心系上建设,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不少毕业学生还和他保持密切联系。正如九七届毕业生为他赠言道:“呕心沥血育新人,无私奉献不老松”。 (韩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