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企业医院向何处去

2023年10月07日

在计划经济年代,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曾投入巨额资金兴办主要为本单位职工家属服务的医疗机构——企业职工医院。靠着数目不菲的资金补贴以及各种优惠政策,企业医院一度十分风光,其从业人员丰厚的经济待遇也令地方同行眼热三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整体效益的持续下降,对职工医院的资金投入也明显减少,尤其是实行定点统筹制度后,不少企业医院经营困难,举步维艰,甚至面临能否生存下去的严峻挑战……

某兵工医院有着宽敞明亮的就诊大楼,整洁雅致的绿荫草坪,格外气派,一眼看去,其档次绝不逊于一般中等城市的市级医院。但门庭的冷清使这家医院看起来更像摆设物。由于企业拔款日益减少,这家兵工医院实行了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令人遗憾的是其效果并不理想。去年营业收入仅300余万元,只相当于同期同规模地方医院收入的四分之一。资金的严重匮乏使得设备更新的步伐大大放慢,该院早就打算购置彩超、电脑等设备,无奈手中没钱只好一拖再拖,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鸟枪换炮”,几个院领导谁的心中都没底。而设备越不行,病员越少,形成这种循环,医院在生死线上挣扎。

企业职工医院是计划经济年代的特殊产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企业医院必将随着“企业办社会”历史的结束而退出社会舞台。然而这毕竟需要较长时间。眼下该如何解决许多企业医院面临的生存危机呢?笔者建议各医院根据各自不同情况采取可以解决问题的措施。一、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医院不妨大胆转换机制,放手参与市场竞争。通过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逐步减少对企业拨款的依赖,最终从企业的“家中”分离出去;二、所依属企业经济欠佳,而医院自身实力较强的,可以尝试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方式,同地方医院实行联合经营或从优势企业引入资金,做到优势互补,从而使医院在本企业或主管部门不补贴资金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生存下去。三、企业极不景气,医院自身也缺乏实力且难以维持的,干脆实行“安乐死”。通过转让医院闲置土地、原有房产,来安置医院富余职工。此举虽有一定难度,但对于企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大有益处;对已离开企业医院的职工来说,告别了那块不死不活的地方,也有了再闯新天地的机会。

(周文波)

上篇:没有了
下篇:西安各级工商机关为消费者挽回损失上千万元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9-03/17/25462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