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春
长江洪灾过后,痛定思痛,“亡羊补牢,犹为未晚”。专家们为洪灾会诊时指出,去年洪水流量并不是历史上最大的,水位却远远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而且长时间居高不下。这与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造成江河湖库泥沙严重淤积有关。水患反映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而水土流失的罪魁祸首是过度砍伐树木森林和陡坡毁林开荒。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是制约家环境安全的关键。只有实现了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林业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林业是万万不行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林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则很多人不甚了解。一谈到农业,人们往往指的是粮、棉、油等作物,这是狭义上的理解。从广义上说,农业应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尤其是农、林、牧三业更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林业是一项多功能的产业。林业的发展能为农业、牧业、渔业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保护农田水利设施。科学试验表明,在距林带相当于树高2倍的背风范围内,风速可降低50%至70%,10倍远处可降低30%至60%;覆盖率为30%的林地较无林地可减少土壤流失60%;有森林的地表,渗水速度每小时可达200毫米,是裸露土壤的10倍,而棵露地表的水土流失量为有林地表土的100倍。森林对洪峰的最大削减量可达到50%。一亩林地可蓄水20立方米,5万亩林地便是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就此而言,又可以说森林是水利的源泉。同时,森林还具有水库所不具备的各种生态调节功能。森林对净化大气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一公顷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一吨左右,释放出氧气0.7吨;夏天可降低温度2℃一5°C;还能吸收有毒气体,是天然的“防疫员”。显而易见,森林在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功效是十分巨大的。
森林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林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植树造林都是高度重视。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就指出: “要看到林业、造林,都是我们将来的根本问题之一”,号召全国人民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82年邓小平号召全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1997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中批示: “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并提出要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由此可见,人类回归自然,改善环境质量,崇尚绿色,热爱森林,并把它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几乎成为具有远见的政治家的一种共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我国的造林绿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全国每年以造林六千多万亩、封山育林五千五百多万亩、义务植树24亿株的速度推进,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5亿亩,居世界第一。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也呈现良好势头,如延绵11个省区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被世界誉为“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带工程,以及太湖流域、黄河中游、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四大防护林体系工程都已全面启动实施,取得了良好的防护效益。
尽管我们身边的新绿在不断增加,但我们的森林毕竟太贫乏了,绿色毕竟太少了。目前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1.6亩,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8,排在世界第121位;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平均25%,我国只有13.92%。由于我国绿色植被少,覆盖率低,加之一些地方乱砍滥伐还相当严重,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黄河断流,长江变浊,西北荒漠化面积扩大,洞庭湖、鄱阳湖面积缩减。前不久,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当前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时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树砍得一塌糊涂,不仅砍原始森林,砍人工营造的林子,甚至连铁路的行道树也砍了,长江中上游的树也砍得差不多了,这样下去,三峡、小浪底水库就不是蓄水库,将成了蓄沙库,修了还有什么用?穷山必有恶水,山青才能水秀,治水必须治山,治山必须兴林。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中也认识到,农业是基础,水利是命脉,林业是屏障。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总格局中,林业承担着重大的使命。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又是一个少林的国家,山区、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目前尚未脱贫的人口中,山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贫困山区的问题。因此,林业的兴旺同人民的富裕是一致的。林兴民则富,民富林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