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3月23日
公众视角
03

母亲的心愿

朱耀儒

母亲是1921年生人,今年虚龄78岁,孙子大部分已经成家立业,曾孙也抱上了好几个。按说她应该安居户牖之下,歆享天伦之乐,不必有什么牵挂了。然而,她却没有那么超脱,那么旷达,而是整天念叨这个,挂虑那个,凡是不在她跟前的晚辈,她时刻都在牵念挂挂,总是难释廑注。即使在家乡的弟妹们说她偏爱当干部的,她也不生气,依然如故地唠叨不休。她常常因为一个所谓不吉祥的梦或者一句传言而惴惴不安,坐卧不宁。又是叫在家的小弟写信,又是让在县上工作的三弟打电话,非得有个平安的回报不可。

我家四世同堂,人丁兴旺,母亲晚年得福,生活平静,丰衣足食,手头宽余,是家乡许多老者羡慕的人。唯有不在跟前的晚辈让她常常若有所失,心神不定。那种眷眷之心煎熬得她头发全白了,揉搓得她身腰佝偻了。她不愁吃穿,不缺钱用,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够经常见到我和我的一家人,了解我家的一切情况。当她知道我们一家人没灾没病的时候,她才能宽慰地生活,无虑地度日。

十多年前,我在县城工作的时候,尽管我在县城里安了家,但母亲还是给我“订”了一个“制度”:每个星期天都要回乡下老家一次,哪怕是在她跟前坐一会儿,哪怕是只喝家里的一口开水。我知道这个要求是为了实现她能够常常见到我的心愿。她一双小脚行走不便,不能经常来县城看我们,只能这样要求我回去看她。实际上她是为了看我。为了不让那真挚纯厚的思念之情折磨她,我严格遵守她给我“订”下的“制度”,每个礼拜都回去和她坐一会儿,聊一聊我们那个小家庭的近况。我看得出来,这个时候是她最开心的时刻。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伦之乐吧?她年龄大了,走路有些蹒跚,但她思维清楚,眼光敏锐,她能发现我有心事,她能一眼看出我“又瘦了”,真是知儿莫若母,诚哉斯言!

当我要调到省城工作的时候,最让我牵心的就是母亲。她对我的调动很不理解:“都是为国家干事,为啥要跑那么远?”其实,省城离家乡不足一百公里,回家一次,也不过两三个小时,可在她看来,已经是在千里迢迢之外了。我离开县城的前一天,特意回家和母亲睡了一夜。我怕她对我的调动想不开,怕她为不能常常见到我而太伤心,我反夏说只要她想见我,就让在县城工作的三弟给我打电话,我当天就会站到她的眼前。她边点头边说:“不管怎么说,你就是离我远了!”其语调,其神情,充满惋惜和伤痛。那次,她颠着个小脚,一直把我送到村口,噙着泪叮嘱我要常回去看她。

真正使母亲受到刺激的是几年后我将妻子也调入省城搬家的那次。他对妹妹说:“你哥在县城的时候,我一星期就能见他一次;他一个人去省城后,我一个月也能见他一次;这下他连家都要搬走,恐怕一年也难见到他们了!你哥也真狠心,他走了还不行,连媳妇娃都要带走!”妹妹嗔怪她说:“我哥一家走了,还有我和几个哥哥呢,你难受个啥?”母亲抹着眼泪说:“一个儿女一条心,哪一个都不是多余的,不见谁都不行啊!”那次,母亲赶到县城,亲自送我们全家上了汽车。她拉着几个孩子的手反复说:“一放假就回来!一放假就回来!”惹得孩子们也眼泪巴巴地难以割舍。后来听三弟说,我们的搬走,对母亲的打击比害了一场大病还厉害。

家乡素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说法,但儿在百里之外甚至近在咫尺就能够不担忧么?呵,可怜天下父母心!

又是近两个月没有回去了,我该回去看看她老人家了。母亲无求于我,只是想见见我的心愿是不能让她落空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