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文娟
紫阳位于陕西安康地区,北傍汉水,南依巴山,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山水纵横于整个境内,灵气锐利,浓缩着陕南的民风民俗,成为寻访汉江文化的必去之处。
十多年前紫阳以民歌闻名省内外。当时的户县农民画,紫阳民歌是陕西民间文化的两面旗帜。近几年的富硒茶更是闻名暇尔。在追溯民间文化底蕴的时候,紫阳廊桥再次成为焦点,它不同于云贵境内的风雨桥,也不同于美国麦迪逊县的廊桥,是西北地区少有的廊桥之一。
紫阳有三座廊桥,两座在距县城一百多里地的高桥镇,名高桥。一座在更远些的洄水镇附近,名目连桥。两处廊桥一东一西,静卧于大巴山高峻的折皱间。
高桥镇的两座桥分别位于两条在镇前相汇的小河上,相汇后的河叫权河,属任河的支流,任河在县城处入汉江,水清水碧自不必说,两桥跨度均为二十米左右,临街的一座桥近三米宽,两侧有木栏杆,栏杆内侧是长木凳,供过往行人歇脚,两端为拱形门,廊顶四角翘起,塑有动物形状。廊顶与桥面之间数根木柱规则地支撑着,横梁上墨迹清楚:大清光绪三拾壹年乙已仲夏月谷旦立。另一横梁有捐款人名录,唐氏高氏田氏牟氏均有,可见这里在很多年前便有人迁移而来。另一座桥比临街桥跨度和桥宽均小些,但更精致,来往行人进入桥的门为方形,门顶有两层墙垛,垛顶垛尖有景泰蓝青花瓷块镶嵌,龙头昂立垛尖,晨光下闪闪发光。廊内侧木柱上,红黄绿图案隐约可见,花瓶云朵,椿树,小河小船等环绕于横着竖着的木柱上。两桥均为烧制的泥瓦所盖,桥廊正中的横梁上有黑白八封图。光绪年为修补,这是当地百姓的说法。相传很多年前,为便于行人,在河上修此两桥,农民请地方官为桥起名,时逢距高桥18公里的龙潭有一姓高姑娘嫁于高桥,姑娘刚从桥上经过,地方官吟道:“新人踩新桥,就叫高桥。”高桥从此得名。
高桥原本很高,曾有人问高桥有多高?对方答:正月初一早上丢进去一个壳子(银元),正月十五才听到响声。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现在因山上的泥石下滑,两岸人向河中倾倒杂物,桥面与水面的高差也就十来米左右了。
与高桥相比,目连桥更为孤零和野气。荒山野岭间独独地高悬于小河上,石崖相逼,流水湍急,更显其地势险要。桥面不足20米,桥高确有二十米,四根木柱斜撑于桥底,桥柱与栏杆已破败不堪,廊顶似农家平房屋顶,高处的顶梁上是泥土烧制瓦,两侧为青石板瓦,桥面的木板长长短短,稍不注意,便会辍于悬崖。顶梁上有一九五五年补修的字样。桥的右侧长一古树,一人环抱尚有剩余,树冠成荫,树叶葱浓,在冬日的寒风中与廊桥为伴,大树上红布飘零,根部有香火痕迹。树下有两块石碑,一碑介绍桥的来历,一碑篆刻有修补桥的捐款人名。第一块碑只余半截,文叙:此桥东连岚皋西连双河南连洄水北接洞河,为人民解除来往的艰难,□□□使运输安全受到影响,捐款八百一十三元一角,号召发动义勤修建,□□□程中陈义荣被石塌光荣牺牲,永远纪念。特立胜利石碑为记。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