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昔日转产经商做工,今日务农谱写新章。我省农垦系统转产从事工业、商贸服务业的不少职工,近年来纷纷重返农业二次创业,成为发展自营经济中一条新的风景线。
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农垦企业光华橡胶厂长期处于停产状态,188名职工无岗上,无房住。经省农垦总公司协调,在大荔沙苑农场为滞场的188名转产职工按农场职工标准划拨地,还一次性划出2000亩土地,由橡胶厂统一经营,以解决厂内职工的生活困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农垦系统工商业(包括场办工商业)职工已有700多人回到直属的四个国有农场,包地一万亩发展种植养殖业,年人均收入近7000元。近年来,农垦工商职工承包土地发展自营经济已由“依托农场型”发展为“面向农村型”。农垦企业光华实业公司在礼泉县承包土地60亩,以职工入股为主、企业适当投资的方式,组成自营经济职工股份制农场,发展苹果和蔬菜种植,去年苹果已开始挂果,蔬菜喜获丰收。为执行国家环保政策而关闭的农垦企业柳枝造纸厂,也主动与当地政府联系,采取企业担保贴息贷款和企业补贴2000元的方式,组织职工参与当地实施的“菜蓝子工程”,第一批已种植9个大棚蔬菜,每户大棚菜年收入5000至8000元。省农垦系统其他工商业的职工,也主动与附近农村、部队农场联系,承包耕地,发展种植养殖产业,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位组织农垦工商职工重返农业的“老农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相对而言,农业还是比较稳定的,个体经营起来比较实在,亏也亏不到哪里去;而现在的工商业不好搞,没有拳头产品、不上规模就站不住脚。加之过去我省农垦系统不少转产企业的项目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产品缺乏竞争能力。有的企业资金不到位,负债累累,职工有岗难上岗。在这种形势下,不少职工看好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良好前景,抓住国家发展自营经济的优惠政策,便做出了再入“农门”,在土地上做文章的选择。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