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环城西路旁边有个不足百米的小巷子——南火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南火巷成了“烂泥巷”,晴天一脚泥,雨天一身水,当地居民和过往行人“深受其烂”之苦,纷纷呼吁有关部门尽快整顿治理。
在接到群众反映之后,本报记者多次在晴天和雨天“身临其巷”,做了一番体验和探究。
南火巷原是柏油路,现已面目全非,巷子原也比现在宽阔。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有眼光的人在此办起了小饭馆,到现在已有十余家。记者看到,两边饭馆的门面夹拥着窄窄的巷子,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脏水横流,脏物和稀泥随处可见,巷子里弥漫着刺鼻的恶臭味。晴天从此经过,尽管行人踮着脚、挽起脚筒,谨慎行路,还是要弄两脚烂泥;上下班高峰时,汽车、自行车催着行人,踩在烂泥里,车轮带着泥点乱溅,让人躲闪不及,加上小饭馆前火炉里喷出的长长火舌,时不时地舔烤着行人,让入叫苦不迭;在雨天,雨水和脏水从上向下疾流,使巷子变成一条“河”,“河面”下隐藏着许多“水潭”,行人摸着路面,深一脚浅一脚地险行,各种车辆激起的阵阵“浪花”,喷溅在行人身上,骂声、怨声此起彼伏。
“烂泥巷”已烂了五六年了,那么,南火巷是如何变烂的?西关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说,关键是路上一年四季流着的脏水。去年夏天西安近40度的高温时,南火巷的路面都没有干过。脏水是两旁开餐馆的人倒上去的。据群众反映,开餐馆的每天将洗碗水、洗锅水、面汤等泼倒在路上,大清早甚至还有人将尿泼在路上,使得路面又脏又臭。在记者采访时,仍有人将水时不时地倒在路上(见图1)。为什么将水倒在路上?开餐馆的人说:“这儿没有下水道,就只好将水倒在路上。”市政人员却说:“不是没有下水道,南火巷有两个排水管道。”居委会的人也证实了这一点,有下水道,只是经常被堵,让市政人员来捅“比较烦麻”。市政人员却反驳:“下水道没堵,即使堵了,只要群众反映,我们再脏再苦,都会及时疏通。”市政人员说话掷地有声,“巷子泥泞不堪,不是下水道被堵的问题,而是收水口被堵的问题。”后经证实,收水口的确被人用砖块、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和土堵死了。堵的人也有一肚子“苦水”。收水口在谁家门前,大家都来倒脏水和尿,把门前弄得脏兮兮的,谁也不愿意,所以就堵上了。收水口被堵死了,水流不到下水道,自然在路上流,日久天长,将一条好路就冲成了坑坑洼洼的“烂泥巷”。
西关街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南火巷的确让人头痛,他们曾协同市政、工商、市容等部门治理了好多次,收水口也捅了好多次,每捅一次过不了多久又被人堵上了。市政人员也说,南火巷是他们维护疏通的重点地段。据悉,在此开餐馆的人员变动大,相当一部分人是无照经营,也是管理的一个难度。近几年,南火巷是西关街办整治和防洪的重点,是市政管理和维护的难点,也是当地群众关注的焦点。“三点”一
体,治“烂”的难度非常大。
谈起如何治“烂”时,西安市政工程局西郊管理所生产股黄股长说:“说难也并不难,只要我们抱着为群众办实事的态度,各有关方面各负其责,将路重新修一次就好了。”但他又有很大顾虑,怕路修好了,脏水治理不好,又冲坏路面,岂不白花钱;另一方面,这要西关街办的大力协作,让饭馆往后退,露出道沿,修路也不是什么大事。带着市政方面的意见,我们又采访了西关街办副主任李小林,他说:“只要市政方面下决心修路,配合他们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市政和街办的态度已明确,看来南火巷“烂”不了多久了。除此之外,要彻底治“烂”,还有一个提高群众市容意识、爱护保护市政设施、依法取缔无照经营、占道经营的问题。看来治理脏水刻不容缓,改变烂巷面貌势在必行,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①晴天,巷子成了下水道。
图②雨天,巷子成了一条“河”。
图③ 平日里,南火巷口呈现这样的“容颜”。本报记者朱碧波 实习记者阎冬
本报记者 郭玉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