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自己的节日,我所在的单位拟组织一场职工歌咏大会,然而,却找不到一首能和咱们工人生活贴近且叫得响的新歌曲。”——西安机务段职工郭建军的看法和困惑,客观地反映了新时期工人歌曲创作的现状。
曾几何时,情满五月,歌满五月。“红五月”成了职工群众咏唱“工人之歌”的代名词。《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一大批催人奋进的歌曲,曾激励了整整一代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那么,新时期工人歌曲创作为什么陷入低谷,“工人之歌”何以无新声且又唱不“红”呢?为此,记者先后走访了有关专家和职工代表。
《音乐天地》杂志主编戴勘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首反映工人阶级题材的新歌能唱得亮叫得响的,更不要说久唱不衰、广为流传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词曲作者体验现实生活不够,把握不准职工的思想脉博,写出的新歌往往是平庸浮躁之作。更有甚者,是老词新曲或老曲新词,给人们似曾相识的感觉,毫无新意可言。试想,这样所谓的新歌怎能引起工人兄弟的思想共鸣呢!
谈及近年来各类文艺晚会节目,“工人之歌”多是老歌新唱且新歌甚少的现状,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贺艺说,《团结就是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金梭银梭》、《一路春风》这些久唱不衰的优秀工人歌曲,只所以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并广为传唱,就是因为它们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着深厚的生活底蕴,给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那豪迈激昂的旋律道出了工人阶级的心声。我们的音乐工作者,只有走下去,“沉”到基层去,真心与职工群众心心相印,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工人阶级的优秀作品。世纪之交,我们已步入国企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国企职工的心态,产业工人的情感,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承受的压力,都为音乐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问题是我们怎样来挖掘提炼和创新,这也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同时,全社会也应为艺术家创造这更宽松更有利的工作空间。
省总工会从事职工文化工作的马亚非说,近年来工人歌曲只所以“精品”少,原因有二:一是人力财力投入不足,从事音乐创作的一些大腕往往受利益驱动,无暇顾及工人歌曲,一味热衷于影视剧娱乐性歌曲的创作。二是影视传媒宣传力度不够。一首好歌,往往要通过歌手的演唱和传媒的推介,才能被职工群众认可并传唱。另外,由于目前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不佳,职工文艺汇演活动大大减少,陷入了“既无好歌可唱又无歌唱舞台”的两难境地。
让“工人之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这是职工群众的心声;愿“工人之歌”佳作复出、久唱不衰!这是职工群众的企盼。 本报记者 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