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周继厚
“文革”邮票是指1966~1971年发行的19套、80枚“无字号”邮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今存世稀少、流传不多,已成为集邮者趋之若鹜、竟相收藏的珍品,其价值不断攀升。邮票已很难得,而实寄封则更为珍罕。其原因在于:70年代末彻底否定“文革”后,有关物品被大量销毁,“文革”信件自然也在销毁之列;80年代中期,在一浪高过一浪的集邮热潮中,不少“文革”实寄封被发掘,但由于当时集邮者的邮识水平仍处于童年时代,故而信封上的邮票多数被揭下,所以“文革”信销票较为多见。
经多年努力,笔者收集到130余枚封票戳完好的“文革”邮票实寄封(如图)。据实物考察,“文革”实寄封有以下几个特点:信封左边和正上方,常常印有毛主席语录、毛泽东像、或其它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字和画面;信封规格大小参差不齐,有宽有窄、有长有短,还有不少自制信封;邮票多数是贴在信封背面,极少有贴正面的(笔者曾看到一些民间邮刊介绍的“文革”实寄封,邮票均贴信封正面右上角,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这是因为“文革”邮票与早期“纪”、“特”邮票相比,票幅较大,而信封相对较小(一般长14.5厘米、宽5.9厘米,仅相当于如今1号标准信封的三分之二),邮票贴正面空间狭小,影响收信人、寄信人地址姓名的书写。并且,当时邮政部门没有规定邮票必须贴正面,人们都有用邮票当“封签”的习惯;此外,信封上加盖的邮戳比较规范,一般加盖在邮票左、右下角。这是由于“文革”邮票多数有毛泽东像和语录、诗词。有的信件还加盖有投递戳、落地戳和投递员名章,如一枚上海寄浙江的信件,贴“南京长江大桥”邮票,盖有“嘉定黄渡(支)1969.11.8”、“吴兴菱湖(支)1969.11.11”邮戳和投递员“叶新春”名章。这种“三戳清”的实寄封,其价值相对较高。
在所藏“文革”封中,有几枚“毛主席去安源”邮票实寄封,信封上虽盖有投递戳和落地戳,但邮票却未盖销。后经查阅史料,得知信封中还藏着一个秘密。1968年8月1日,邮电部根据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设计发行了一枚邮票,印量为5000万枚。为了保持画面的完美,避免邮戳污染毛泽东形象,邮电部同年8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另在邮件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戳。如有误盖,立即换贴。望严格执行。”这一作法,曾受到周总理的批评。可谓中外邮政史上的奇闻。
“文革”邮票实寄封,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历史文化遗物,必将受到越来越多集邮者的重视,其文史价值、收藏价值、将逐步被时间所发掘。据说,目前还没有哪位集邮家能够将“文革”邮票实寄封收集齐全。如若收集到这样一部实寄封文集,可望在国际邮展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