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正明
有一则不打眼的报道,透露一笔扎眼的数字。报道说是某地下狠心制止“筷子腐败”、“耳边腐败”成效斐然,一年就节省开支3000万元。
乍看这笔数额,心里怦然一动,由衷地敬佩这地方的廉政建设抓得不赖,效果不凡,为国家节省了这么一大笔钞票。
像这样一则反腐倡廉成效非凡的报道,过眼之后细细地咀嚼一番,便生长出一些“悬念”来。
“悬念”之一:该地的“腐败开销”到底有多少?报道说是比去年节省开支3000万元,而未对去年这个地方的“筷子消费”、“耳边消费”情况作一个公开的报道。尽管如此,但我们是否可以从公开报道的那笔节省费顺藤摸瓜去估计一番呢?照此去做的话,首先应该肯定,去年这地方的这笔开支远远不止3000万元,4000万、5000万、6000万……这都是有可能的,没有这么一笔可观数字作“底基”,是很难通过比较准确地算出节省了多少钱的。再说,若前后比较差距不大、抓与不抓变化不大的话,还值得有人来作典型报道吗?
“悬念”之二:该地究竟有多少人搞腐败?打探这个问题挺难,不过也可以从节省下来的3000万元上做做“文章”剖析剖析。我们推断:这个地方的“腐败病”不像是轻微的“局部感染”。一年几千万的公费开销,没有一班人马,仅仅一小撮人是花费不完的,这地方没下狠心管嘴巴、治耳朵之前,公款消费无疑是“群体感冒”。这3000万应该是公款消费其中的一部分,也应该只是其中某部分人本要消费掉、只因严管起来而没有消费掉的钱,尽管这部分人被取消了公款挥霍的权力,但还是有人仍在享受公费待遇吧?
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未下狠心严管力控的方面呢?比如公车消费、公费旅游……
由此说来,那个地方虽然反腐败在动真格,也有效果,但还是难以令人欣慰的,至少还够不着被当成廉政的典型来讴歌。腐败现象尚未根绝,反腐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