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工人”:无可奈何花落去

2023年10月07日

“脱下油渍渍的工作服,远离机器轰鸣的车间,带着工资我们来这儿寻找大学梦……”这是前几年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有关描写职工大学生活的文章里的一句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当时高等教育还不甚完善的时候,各大中型企业开办的职工大学,曾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各类人才,职工大学在一代人心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许多有志的年轻职工也曾把上“工大”当成无上的光荣。然而,随着我国企业的改革和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昔日“工大”门前热闹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香饽饽”成了“烂菜帮”。记者于近日走访了一些“工大”的老师、企业领导及学生,了解“工大”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其中的苦楚。学生:上“工大”用处不大

随着企业的改革,“工大”早已开始收费,有的“工大”收费和正牌大学的收费标准一样,让众多的学生望而生畏。小张原是一名工人,两年前他当了厂办秘书,写得一手好文章,但他是技校生,没有文凭,常常觉得被别人瞧不起,又由于工作忙,不能出外学习,最终选择了一条捷径——上“工大”。他说,他已上了两年了,每天晚上和双休日上课,很辛苦,收费也贵,每学期3000多元的费用让他不堪负重。他们班原来有30名学生,有几名因交不起费用又回车间上班了,现在只剩下20个人,他在苦熬着。小李是一名普通职工,她上了两年“工大”,觉得用处不大,在企业内部还认你是个“大学生”,可一出企业,人家都看不起“工大生”,为此,她不上“工大”了,回头过来,报了自学考试,“自考”不仅“文凭”硬,而且花的钱也比“工大”少,还不受时间限制。提起收费,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头疼。现在的企业都注重效益,对生产单位投钱没说的,要给“工大”这些不产生效益的单位投钱,的确不那么痛快。企业不投钱,要办下去,学校就得从学生身上收钱。家长说,花钱让孩子上学,不怕,关键是那个“工大”文凭到社会上“无用”。老师: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许多“工大”的老师对目前“工大”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处境深表忧虑。一位资深的“工大”校长说走到今天这种举步维艰的地步,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工大”的不景气,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办学力量加强、我国教育发展造成的;另一方面由于“工大”自身的局限性造成。“工大”要办下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这就要转变观念,不要跟社会上的大学屁股后面走,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走“专业化”、“行业化”道路。学业是专业,招生却要面向社会,真正为企业培养奇缺的人才。但最根本的是要得到主办企业的支持。据了解,在当前许多企业,都把“工大”当成包袱,师资力量不给配置,学校设施不给改善;内部调整,下岗分流都先从“工大”开刀,有意无意地削减教学力量。目前“工大”最大的困难就是无生源。原来带工资上学,企业也支持职工上“工大”,有许多相应的鼓励政策,“工大”的门槛都挤破了。现在许多鼓励政策都逐渐取消了,脱产“上学”的好事不再有,全成了业余。有的学生上课的假都不好请,内部承包了,干多少活拿多少钱,学生为了上学,势必就要经常请假,车间一般都不放人。有许多职工想上“工大”却又不敢放弃本职工作。学生越来越少,“工大”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企业:也有一肚子苦水

对于目前“工大”的状况,企业界认为,企业办大学,本来就是社会行为,企业要用效益来衡量,“工大”这个没有效益的单位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于企业就不合理。但“工大”又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下子甩掉这个包袱又不可能。关键是要让“工大”放下架子,改变职能,变培养人才为培养职工。所以“工大”的出路在于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即不断提高职工的技能,把“工大”变成提高工人技能的基地,为企业更好的服务。只有这样,“工大”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才会得到合理运用,而“工大”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即“大学生”,显然已是力不从心。

(阎瑞先)

上篇:只因经济纠纷六岁男童遭殃
下篇:赵老师的房子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9-08/25/25922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