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建立服务机构指导就业。服务机构遍布全国,由全国就业服务总局、区域局和分区组成。失业者通过职业介绍所可获得最新的工作岗位信息。
法国裁减工时,增加就业岗位。从1983年至今,每周工作时间减少5%,工业部门每周工作时间为38小时,预计到2000年全法国的工作时间将会缩短到每周35小时。法国还积极拓展非全日制和临时性的工作,同时增加各种“小时劳务”和“种点工”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德国推行失业保险、保障就业。除国家公务员、企业主和个体劳动者外,其他所有在就业年龄以内的人口均实行失世保险。失业保险费缴纳标准为工人毛工资的6.3%,由雇主和雇员各缴纳一半。发放失业保险费的标准是:有小孩的为本人失业前纯工资的69%,无小孩的为60%,并根据失业保险费缴纳标准的期限确定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期限。
瑞士鼓励个体经营,自主就业,工商、税务、劳动等部门优先办理各种手续,在减免税金、低息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美国追随科技新潮,提高就业率。电子计算机新用途的开发产生了许多新兴行业。
日本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消化就业。通过增拨财政预算、降低企业税费、提供优惠贷款政策,既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又能促进就业岗位增加,抑制失业率上升。
泰国广开新领域,开发就业。首先开发落后地区、促进公益部门扩大就业,并从改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人手,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是兴办第三产业,如旅游业、服务业等;再次是引导和组织劳务输出,通过国际合作,扩大泰国人到国外就业的规模。
新加坡采用“滚动铁饭碗”调控就业。对因产业结构变化下岗的职工实行有组织的再培训、再就业,以新工种换旧工种。
意大利发展职业培训,为就业做准备。通常分为就业前培训、轮岗培训和在职进修三种形式。
俄罗斯依靠主管部门,托管就业。对下岗职工,采取暂不脱离本系统行业,由建立在企业主管部门的托管中心负责其劳动关系以及应享受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