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1984年4月16日下午,西安中心机房内,各种仪器设备高速运转,连续奋战7昼夜的技术人员精神抖擞,不断将指令发向太空。卫星在星上发动机的推动下,缓缓进入高度为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整个测控过程中,中心发出指令数千余条,出色地完成了轨道转移、同步定点等全部测量和控制任务,并以一周内精确同步定点的骄人战绩打破了国外近一个月定点的常规,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
截至目前,西安测控中心已成功地对我国发射的9颗同步通讯卫星实施了定点测控。在中心科技人员的精心看护下,我国80年代中期发射的3颗通讯卫星全部超设计寿命使用,尤其是“东方红二号”卫星,已经超过使用寿命的2倍,为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
精心呵护“娇儿”
1990年9月3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场发射了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上天后,向国内地面站发送了大量云图资料,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发送当地上空的气象云图。图象清晰,色彩丰富,受到国内外气象界人士一致好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2月4日除夕夜20时57分,“风云一号”进入我国上空时,发回的云图突然出现扭曲,倾斜,甚至杂乱一团。
负责卫星在轨管理的测控中心立即进入紧急状态。他们从遥测数据中发现,“风云一号”姿态已失控,正处于严重翻滚状态之中,星上计算机原先存人的数据大多发生跳变,用于卫星姿态控制的陀螺和喷气口均已被接通,气瓶中保存的氮气损耗殆尽,如果抢救无效,那“风云一号”就真成“死星”了。
宇宙空间是敞开的。“风云一号”姿态失控的情况立即被一些航天大国察觉。美国首先来电询问,为什么接收不到“风云一号”云图,是政治原因还是其它原因。得知真实情况后又来电:“需要不需要帮助”。美国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把姿态失控的卫星抢救过来是极其困难的。1976年9月12日,美国一颗名叫“布洛克5D”卫星发生了与“风云一号”相似的故障,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才把它抢救过来。
抢救“风云一号”要比抢救“布洛克5D”难度更大。“风云一号”翻滚速度每分钟约9.8转,“布洛克5D”每分钟3.1转;“风云一号”每天6次经过我国上空,每次最长仅20分钟,有的只有10分钟,我国科技人员只能在这些短暂的时间里对卫星实施抢救,而美国在全球设有测控站,可随时对卫星进行姿态调控。测控中心谢绝了美国的帮助,决心用自己的才智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经过潜心研究,科技人员决定利用地球巨大的磁场和卫星磁力矩器相互间的磁力作用,来减缓卫星的翻滚速度,逐步把卫星调整到正常姿态。该方案实施后第二天,卫星旋转速度就出现下降,事后了解到,美国抢救“布洛克5D”采取的是同一策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风云一号”的整个抢救过程历经78个日日夜夜的鏖战,500多圈全时跟踪,发送7000余条指令,注入数百条数据,累计工作1100小时。
除了中心成功组织的这次对“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大抢救”之外,1994年曾对两颗返回式卫星进行应急控制,分别使之比原计划提前一天和推迟一天成功回收。此外,中心还多次参加外空目标搜索跟踪,特别是在对美国航天器“天空实验室”和前苏联某核心动力侦察卫星的陨落预报中,准确迅速的预报结果受到国际航天界的普遍重视。
太空抢险实属壮烈之举,而更多的时间,卫星管理人员是兢兢业业的太空交警,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宇宙空间,让“不守规矩”的卫星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他们没有法定的星期天和节假日,可谓“平安无战事,天天上战场”。尤其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两个节气,是卫星管理的高潮。这两个节气前后,五十天的时间里,通信卫星进入地球阴影,需要每天对星上能源系统进行及时管理,适时切换星上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以保证星上正常能源供给。由于卫星长期运行特点的制约,管理人员常常晚上11点进机房,迎着太阳出机房。他们把视野投向浩翰的无极,不停地在太空寻觅,实现着他们辉煌的梦…
30年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硕果累累,业绩辉煌,成为举世瞩目的航天测控中心。然而,中心的科技人员却不满足于现有水平,把目光紧紧瞄准世界航天测控技术最前沿。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航天开拓了国际卫星商务技术发射市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其高超的测控技术先后为亚洲一号、二号通讯卫星,澳星B1、B2、B3、通讯卫星,美国“铱星”等近30颗国内外卫星提供了优质服务,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竞争、科技竞争的时代,航天技术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的象征,作为肩负重任的航天测控卫士,他们目前又相继构建了国际先进水平的S频段测控系统、中法测控联网等重大科研项目59项,为增国力扬国威正阔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