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9日,杨凌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作为全国唯一的示范区,它肩负的是中国农业继往开来的重大历史使命:用高科技来推动西北乃至全国农业、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农业的发展,形成农机、农化等农用工业及必要的支柱产业。杨凌闪耀着21世纪中国农业之光。
要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一目标,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高新技术的有效供给,二是技术与经济的融合。这在我国还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记者在第六届农博会上欣喜地发现:杨凌已在这方面探索出有效的方式和途径,这就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和运行机制。
采取省部共建方式,建立了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植物化学等研究中心,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运行。以科教单位科技承包的形式,在西北地区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各种试验示范基地38个,示范点100多个。其中有一些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
联合办学,优势互补。从去年开始,西北农业大学与省农校、水校加强在师资、设施、实习基地等方面联合,举办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西北农业大学与水保所发挥各自优势,联合举办研究生教育,在此基础上,今年9月11日,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和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省农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省材科院家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利技大学成立。之后,由农、林、水三所中专合并组建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也正式成立,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为纽带,加强产业化项目的联合。今年初,西北林学院、省林科院、省林校三家单位,以股份合作形式创办了“绿色工程种苗中心”。区内有关科教单位,共同出资人股杨凌秦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扩大示范区作为整体在股份公司中所占比重。
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示范区对中外企业在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科教单位和科教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允许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从企业总收入中按比例提取企业技术开发基金,并腾出办公用房,改作企业“孵化器”,目前人孵的26家企业,几乎全是农业科技人员领头创办的。
示范区产、学、研一体化体制的运行机制,使一大批技术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仅第四届农博会以来,就有109项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值超过6个亿。
杨凌,中国的“绿色硅谷”,正在迅速崛起!记者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