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秦之声”现象的背后

2023年10月26日

文/杨乾坤

关中风土完厚,歌谣慷慨,在此地便有了以高亢见长的地方戏——秦腔。作为梆子腔之祖,秦腔在戏曲史上位置显赫。在现代多元化艺术的冲击下,戏曲普遍不振,而秦腔却大振于陕西,其中《秦之声》功莫大焉。

在陕西,《秦之声》栏目的知名度极高,以至风靡西北,名扬天下,竟有了“秦之声现象”。“八百里秦川雄风浩荡,三千万陕人高唱秦腔”,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秦之声》栏目也已连续获得了第十一到十三届全国电视文艺最高政府奖——星光奖。

“秦之声”是陕西电视台于1979年开办的一个陕西地方戏曲栏目,二十年来,她播出千期,先后整理、精排录制了410多台优秀传统戏和现代戏,录制了60多台各类大型戏曲晚会,举办了5届秦腔大赛,深入三秦大地录制了78个县市的群众秦腔演唱会,通过电视传媒,将秦腔这一古老艺术发扬光大了开来。

《秦之声》开办之初,正是戏曲艺术面临大冲击时期,不少人对秦腔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它是“夕阳艺术”。就在此时,陕西电视台决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擎起了振兴秦腔的大旗。但因舆论上的压力和经费的紧缺,几乎使《秦之声》夭折。就在此时,张西园同志调入电视台,专爱戏曲,受命于危难之间。为开拓新局面,张西园匠心独运,与栏目组和戏曲界的朋友齐心协力,终于使《秦之声》柳暗花明。

《秦之声》栏目组的同志们,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办没有收视率的节目就等于犯罪。他们首先抢救性录制了刘易平、任哲中、萧若兰等36位秦腔老艺人的艺术资料片,播出后,在全国反响强烈;接着发展大批中年演员的加盟,使《秦之声》底气十足;为培养新人,《秦之声》又组织了数次规模盛大的赛事,参赛的演员逾两千,涌现出了李小峰、赵改琴等一大批新秀。为培养观众,争取观会,《秦之声》在关中及陕西陕北很多县市组织和录制了群众性演唱会,在三秦出现了“上至九十九,下自刚会走,人人能开口”的可喜局面。

为了解决秦腔老化问题,《秦之声》本着“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创作现代戏”三者并举的方针,除改编不少老戏外,扶植创作了历史剧120多台,新编了现代戏80多台。为提高秦腔的观赏性,《秦之声》还推出了形式、板块多样的节目,播出后,深受群众欢迎。

《秦之声》所掀起的秦腔热,不惟在陕西和西北五省区成了气候,并开始热向全国。中央电台自1997年起,黄金时间数次直播了《陕西地方戏荟萃》、《秦音秦韵多丰采》和《三秦之声》专题片,并播出了秦腔《火焰驹》。

日前,在全省戏剧评论界召开的《秦之声现象研讨会》上,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篇:怎能辱骂群众
下篇:2000年看病谁报销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03/03/33094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