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庆丰
20集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剧中优美、秀丽的乌克兰风光,弥漫的炮火,奔驰的战马,惊心动魄的搏杀,把观众带到了前苏联红军与白匪那场严酷冷峻的战争岁月之中。
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凭着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追求,写出了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真实情况,艺术地表现了真实的感受和经历,表现了他对社会、对生命的真诚的感觉,成功地塑造了保尔、冬尼亚、丽达、朱赫来等一批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该书不仅在苏维埃文学史、前苏联文学史上是一部优秀的、独特的作品,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颇有影响的力作,是一部具有历史穿透力的书。象保尔那样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受苦受压迫的青年,起来反对沙俄的统治,反对军阀混战,反抗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屠杀和残害,这种争取和捍卫人的平等和尊严,特别是下层劳动者的平等和尊严的行动本身,张扬的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该书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超越了所表现的具体的阶级、阶层的表层局限,带有明显的人的共性。如保尔的见义勇为,知难而上,不畏艰苦,忠于职守,为了公众的利益勇于献身,反对欺压良善等,既是对当时的苏维埃政权的忠诚,也是对为人处世应当坚守的品德的一种追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前苏联30年代出版后,至少被翻译成20种以上的文字,在26个国家出版过。我国由于当时国际关系和政治的原因,自1952年以来先后出版57次,共发行250万册,造成了广泛的读者群,激起过无数中国年轻人的热情。书中名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抄进了千千万万共青团员和学生们的笔记本。对于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小说中的情节至今还口言能详。从目前播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看,该剧较完整地保留和充分展现了原小说中的情节、场景、对话等精彩部分。另外乌克兰的实景拍摄,音乐采用流传广泛的布琼尼军歌和人们熟悉的前苏联歌曲,加之观众认可的乌克兰演员的扮相和精湛的演技,使谙熟原小说的广大中老年观众如欣逢故人,倍感亲切。他们在观看该剧的同时,也重温了他们经历的那个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代。